莫言講母親撿麥穗的故事,就被罵抹黑中國,為何人們要如此狹隘

每年放暑假的時候,大多數農村的小孩,都會幫父母做一些農活。我小的時候,每到暑假,也會幫父母拔(割)麥子。每次拔完麥子,父母都會讓我們將散落在地中的麥穗,撿起來帶回家。

一方面窮,浪費不起糧食。一方面粒粒皆辛苦,不忍心浪費糧食。

撿麥穗之事,不少農村孩子都經歷過。我國9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國人的水平有了極大提升,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人們就不需要靠撿地中散落的麥穗來改善生活了,但出於愛惜糧食的心理,人們還是會將地中的麥穗撿起來帶回家。莫言是一位50後,他生活的環境遠比90後生活的環境要艱苦,我們不需要為溫飽而發愁,但50、60年代,溫飽問題是個問題。

莫言講母親撿麥穗的故事,就被罵抹黑中國,為何人們要如此狹隘

莫言出生於1955年,他經歷過1960年前後連續3年的自然災害,我國遭遇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大饑荒。我的奶奶在那場大饑荒中,由於家裡分到的糧食少,不夠吃,她為了讓自己的幾個孩子活下來,總是將為數不多的食物,分給孩子,她儘量少吃。這導致時間不長,她就餓到了。好在大隊發現了這種情況,給她增加了口糧,她才挺過了那場災難,但在全國範圍內,很多人沒有挺過去。60年代,我們很多的地方都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撿麥穗之事非常普遍。

莫言講母親撿麥穗的故事,就被罵抹黑中國,為何人們要如此狹隘

莫言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時,曾說:“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隨著我的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撿麥穗。”當時莫言跟隨母親去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發現之後,其他人都跑掉了,莫言和他的母親落在了後面,看守人扇了他母親一耳光,還將他們在地中撿來的麥穗,全都沒收了。

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眼中流露出絕望的神情。這一幕刺痛了莫言,成了他一生中最痛恨的記憶。同時,也讓莫言恨透了打他母親的看守人。時隔多年之後,莫言已經成為了著名作家,靠自己的稿費,雖然不至於大富大貴,但已經生活無憂了。當他在集市上,遇到打他母親的,已經白髮蒼蒼的看守人時,他內心的恨絲毫沒有減弱,他想衝上去揍他,但母親經歷過無數的滄桑,對人生看得更加透徹,她拉住兒子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不是一個人。”

莫言講母親撿麥穗的故事,就被罵抹黑中國,為何人們要如此狹隘

當年的看麥人,對莫言母子來說,是個強者,但集市上白髮蒼蒼的老人,是個被生活壓迫的弱者,如今去揍他,不但體會不到報仇的快感,還可能會陷入另一種自責之中。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母親阻止了莫言。對母親而言,讓孩子吃飽,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當時她滿眼的絕望,並不是因為捱了看守人的打,而是看守人沒收了她的麥穗,而今天,這一切都不重要了。母愛的偉大的,為了孩子母親可以做很多事。莫言的母親,為了孩子吃飽,去撿拾地中散落的麥穗,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這件事放到今天,被一些人解讀為盜竊集體財產的行為,覺得莫言提這件事,是為了迎合西方,抹黑中國。實際上,麥田雖然為集體所有,但收割過後,撒落在地中的麥穗,如果不去撿,很可能就會被浪費掉,而人們去撿,真好可以避免浪費糧食。

莫言講母親撿麥穗的故事,就被罵抹黑中國,為何人們要如此狹隘

對捱餓的人們來說,撿回去的麥穗,對他們維持生計,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甚至可以幫助他們度過困難。一個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吃飽,去撿拾地中撒落的麥穗,永遠不會是錯事。更重要的是,莫言說這個故事,主要是為了回憶母親,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母親對他人生的影響。

還有人批評莫言,是覺得莫言的作品中,寫了很多負面的東西,迎合了西方,他才獲得了諾貝爾獎。

莫言講母親撿麥穗的故事,就被罵抹黑中國,為何人們要如此狹隘

莫言是我國最好的作家之一,獲得諾貝爾文學家之前,他已經獲得了我國矛盾文學家在內的眾多文學大獎,他已經獲得了國外同行的廣泛認可。莫言的文學成就很高,為我們留下了《紅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眾多優秀作品,他是靠自身的文學成就獲得諾獎的。

莫言的作品中,有不少描寫社會負面的內容,但我國著名詩人杜甫,寫有“三吏三別”,馬克吐溫寫過《競賽州長》、雨果寫過《悲慘世界》等,也沒有人覺得,他們是在抹黑自己的祖國。文學是包容的,多樣性,有讚美的,也有批評和揭露社會陰暗的,對此我們要客觀地看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