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別輕易貼標籤, 4個策略教娃學會管控情緒

要教育好孩子,認識情緒並懂得如何處理情緒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課題。當一個孩子生氣或難過的時候,家長不只是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更要教會孩子合理管控好自己的情緒。這樣雙管齊下,你將收穫一個自信、陽光、高情商的孩子。

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別輕易貼標籤, 4個策略教娃學會管控情緒

點選載入圖片

引子

不少孩子從小就似乎愛和大人較勁,比如凡事都要依著自己的性子來;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時不時地拿出一哭二鬧的“大招”!

這不,最近我一位親戚又“攤上”事了:眼看著上學時間到了,媽媽趕緊催孩子起床,可能是媽媽聲音大了一些,孩子突然發起脾氣來,“不起床就是不起床!”本來已經爬起來的孩子又重新鑽進被子裡。對此,媽媽只能無奈地搖搖頭:這孩子不知從哪兒學來的這麼大的起床氣?

這就是孩子情緒爆發的日常寫照。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每個人也都有脾氣,有時發發脾氣也是一種正常宣洩,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但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無論大事小事都發脾氣,這就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了。我們通常把這定義為情緒失控。對情緒失控進行合理疏導顯然要比直接壓制更加合適和有效。想要教孩子正確疏導自己的情緒失控,首先家長要對孩子的情緒失控的形成原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01 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失控

孩子情緒失控在現實中很常見,但多數家長的關注點都是放在孩子情緒失控的表面,正因為如此,家長更慣用的招數就是如何儘快把孩子的情緒之“火”給撲滅了,卻很少能從深層次中去尋找孩子情緒失控的成因。沒有建立一個科學引導的架構和教育機制,這場“火”只會時不時地冒出來,不斷挑戰著家長的底線,等到家長失去理智的時候,親子關係又要被深深傷害。

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別輕易貼標籤, 4個策略教娃學會管控情緒

點選載入圖片

美國神經學博士丹尼爾 ▪ 西格爾曾用一個大拇指握在中間的拳頭來比喻大腦,俗稱“掌中大腦”。被握在中間的大拇指就叫“動物腦”,其他四個手指蓋的前沿部分就是”理智腦“了。

其中,中腦(動物腦)是儲存情感、記憶和情感觸發的指揮部,也是人類胚胎髮育時最早發育的爬行動物腦。

前額皮層(理智腦)是調控情緒、人際關係、反應靈活度、直覺、思維視覺、自我意識和道德意識等。

在正面管教體系中,我們把情緒失控叫作“大腦蓋子”打開了“。當孩子憤怒的時候,他們的“大腦蓋子”就會開啟,如果用“掌中大腦”來打比方,就好比原來被握住的大拇指(動物腦)冒出來了,此時,“理智腦”就不再工作,而是被“動物腦”強行“取而代之了。

“動物腦”在工作時,會根據本能和直覺發出兩種指令,就像動物一樣,要麼攻擊,要麼逃離。這就是我們看到孩子在情緒失控時,常常會對父母吼叫的生理成因之一。

而“理智腦”是我們大腦負責情緒管理、道德規則意識及理性思考的區域,它是情緒的“總開關”。根據腦科學研究的成果顯示,人的理智腦大約要到25歲才能發育完全。這下,我們總算弄明白,為什麼小孩子那麼容易哭鬧,還停不下來;為什麼青少年那麼容易衝動、魯莽。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孩子不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處在發育階段,他們在天然上存在要比成年人更難管控好自己的情緒的因素。

02 管控孩子情緒是未雨綢繆,也是針對孩子情緒問題的教育重點

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的情緒,本質上都是某些內心需求表達的結果,同時也是某些行為的驅動力。

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別輕易貼標籤, 4個策略教娃學會管控情緒

點選載入圖片

很多時候,孩子做的一些行為和所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態都是其年齡階段所特有的,只不過就是前面所說的“想表達內心需求”的一種行為,絕非是大人們眼中的“不懂事”,此時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給孩子貼上“不聽話”“太頑皮”“愛發脾氣”“任性”之類的標籤。

我記得我女兒在4歲的時候,有一次帶著她坐公交車的時候,在準備下車的時候,她不小心把手中一直把玩著的一枚小小的石頭掉在了座椅下(其實就是一枚很普通的小石頭,可在她眼裡卻好像成年人眼裡的寶石一般珍貴),因為不是終點站,公交車不可能停很久的,儘管在短暫的幾十秒內很難找到那粒小石子,可我還是很努力地趴在座椅下尋找,可時間太短暫了,倉促之間沒有找到,全車人都等著你,最後無奈之下,滿頭大汗的我只能在心裡面默唸著“寶貝,對不起”,然後把哭著不肯離開的女兒強行抱下車了。那一次,她因為那個小石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足足哭了有一個多小時。

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恐怕就會得出一個“不當行為和情緒”的結論:“這孩子太不懂事了,全車人都看著你呢,自己把一個破石頭給丟掉了,還有臉哭鬧著。”結局就是給孩子一頓批評。但我那時並不這麼想,而是理解並接納了女兒的情緒。我知道,這只是她在表達她的一個真實需求,這小石子在大人眼中很平常,可在孩子眼裡說不定就是全世界最好玩最有趣的東西。女兒的想法就是要有一個一模一樣的小石子。當然,一模一樣可能找不到,但差不多小石子努力一把還是能找到,後來,我帶著女兒在家門前的小沙坑裡還真的找到了一枚差不多的小石子,最終讓她破涕為笑。

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別輕易貼標籤, 4個策略教娃學會管控情緒

點選載入圖片

孩子情緒失控其實並不是什麼需要上綱上線的大事,更不能和道德品質等掛上鉤。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理解、接納及管控好孩子的情緒,並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他們情緒背後的信念與歸因。在孩子情緒失控發生之後,對他們給予理解和接納是我們家長應秉持的態度,而管控情緒更是一種未雨綢繆,這項工作顯然是我們針對孩子情緒問題的教育重點。

03 想讓孩子管控好情緒,這4個策略要教給孩子

前面已經說了,管控孩子的情緒是針對孩子情緒問題的教育重點。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管控情緒呢?給大家介紹幾種在實踐中被證明很管用的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一: 教會孩子認識情緒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儘管他們發起脾氣來“天昏地暗”的,但不見得能說清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父母問了半天,往往得到的只是孩子翻來覆去的“難受、不高興”等等答案,這表明他們不一定能夠正確分辨自己的情緒。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教會孩子(學齡前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

一是有意識地豐富孩子關於情緒的詞彙,讓孩子透過情緒詞彙來認識不同的情緒外在表現;

二是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儘可能地細緻精確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緒;

三是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換不同的詞彙去描述自己的以及孩子的情緒;

四是讓孩子多看一些針對某類情緒的繪本,這些繪本都會透過故事的匯入,來給孩子提供一些應對的方法;

五是在遇到比較複雜的情緒時,可引導孩子深入地去探討和理解。

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別輕易貼標籤, 4個策略教娃學會管控情緒

點選載入圖片

教育策略二:運用積極暫停法,並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積極暫停角

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怎麼做才既不被孩子操控,又不至於掉進冷暴力的坑裡呢?積極暫停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積極暫停常被用於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當提醒、警告、制定規矩、商量等都變得無效時,而採用的一種馬上喊“暫停”的方式。它主張父母和孩子都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各自待在自己的一個特定區域,讓自己冷靜下來,幾分鐘後或更多的時間之後再繼續處理之前的問題。

積極暫停是孩子能主動選擇的冷靜模式,它的關注點在於讓孩子的情緒和感覺都好起來,因此,孩子大都能夠接受。家長要和孩子約定,當“小宇宙大爆發”的時候,就先到這裡冷靜;一旦進入積極暫停角,其他家人也無權騷擾他。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

教育策略三:把處理情緒的權利交給“憤怒選擇輪”

家長提前和孩子選擇一些合適的處理憤怒情緒的方法,並列出清單,比如深呼吸、走開、在空曠處大喊幾聲、打枕頭或沙袋等等。

具體做法是,在一張大白紙上,畫一個圓圈並分成六格或八格,帶指標,可以轉動,把清單上的方法寫在圓圈裡的每個格子中。最後,家長和孩子先約定好:情緒將要失控的時候,就來轉這個輪子,轉到哪個方法,就用哪個方法來處理憤怒。不管是哪一方,都要遵守這個規則。

教育策略四: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情緒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但大家所不能接受的是那種粗暴不理智的情緒表達方式。如果孩子能懂得正確表達情緒,就可大大減少很多不理智的行為。如何教會孩子表達,首先需要父母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比較常用的表達情緒的句式是:“當什麼什麼事發生/你做了什麼什麼事,我感到……(情緒或感受)。”

娃動不動就發脾氣, 家長別輕易貼標籤, 4個策略教娃學會管控情緒

點選載入圖片

不管哪一種教育策略,都能正視孩子發脾氣這個事實,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不管怎麼發脾氣,都必須符合“三不傷害”原則: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環境。

結語

從小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對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於孩子建立更健康的情緒模式。

而家長除了要教給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外,也要教給孩子一個受益終身的技能:學會合理管控好自己的情緒。

不要小看情緒管控這件事,一個能夠學會管控好自己情緒的孩子,同樣也能夠管控好自己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