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不要非黑即白

“不要

“不能”“不應該”

——

當我們試圖以這種直白的方式將所謂的正確理念灌輸到孩子的頭腦中時,結果卻常常不盡如人意。你三令五申,他卻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你嚴厲糾正,他卻不斷再犯;你苦口婆心,他卻又是甩手又是跺腳地發起了脾氣。你說他不聽話,脾氣不好,為他的未來深深擔憂,卻不知孩子的不愛聽,很大程度上緣於你的不會說。其實,對孩子過多使用諸如

“不要

“不能”等命令性和批評性話語,會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傷害。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不要非黑即白

首先,這樣的說話方式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6

歲的孩子,創造力正像幼苗一樣蓄勢待發,所以,父母不由分說的命令,對他們而言無疑是高壓,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想跟父母表達意見,甚至,他們都懶得去捕捉自己思維上的靈光一現,因為說出來也無疑是在找罵。其次,這樣的說話方式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試想,如果我們在每天的工作中被上級不停喊“不行”“不準”“不要”,長久地被操縱和被否定的感覺,肯定會磨滅一個人的自我,使其變得自暴自棄。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不要非黑即白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不要非黑即白,而是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和尊重,既要看到他們成長中的不足,同時也要賞識他們為成長所付出的努力,要將滿是命令和譴責的

“你不要

,改變為充滿肯定和鼓勵的

“你可以”比如,比較“不要爬上臺階,太危險”和“你只能在平地玩,高處太危險”,“不要說謊話”和“你要誠實

”,

“不要打擾我,我在工作”和“你需要自己玩會兒,我在工作”,顯然,同樣的意思,前者從語氣和感情上明顯充滿了呵斥、命令和不滿意味,而後者則是理性、平和、充滿善意與愛意的商量和教導。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不要非黑即白

我們反覆強調,孩子的心思是極其敏感的,當你給予他足夠的尊重與認可,他們必然也會信服和追隨你,因此,父母的那些教導和建議,他們就會聽,也愛聽。

“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瞭解了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之後,便可以未雨綢繆,提前訂立規矩,以規範孩子的行為。比如吃飯、睡覺、遊戲等一定要對時間進行限制。當然,為讓孩子受到尊重,並激勵他自覺遵守規則,規則的詳細內容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協商進行。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不要非黑即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