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從他們呱呱墜地那刻起,一言一行緊緊牽動父母的心。但孩子的教育卻一直是父母們的難題,影響親子關係發展,考驗著每對父母和孩子。

最近熱度頗高的央視紀錄片《零零後》深受觀眾的喜愛,雖然只有五集,卻記錄著幾個20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整整十年的成長曆程。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據紀錄片導演介紹,《

零零後》沒有任何華麗的藝術構造,只是一個十年的影像記錄

,裡面的每一個細節都來自真實的生活,每一句話都出自孩子之口,平常的如同大家生活中的每一天。

也許正因如此,才給家長們一種彷彿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感覺,也因此更引發大家的思考和共鳴。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了一個殘酷的真相,令人感慨。

媽媽,我想回肚子裡去

淘氣、調皮是孩子的天性,而第一個小主人公於錫坤就是這樣,扔玩具、扔小夥伴的鞋子、掛麵放到盆裡點燃……“無惡不作”。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在我們印象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是樂觀開朗的,但當我們看到十幾歲的錫坤後,發現這與我們的想象截然相反。

滿臉的頹廢,眼神中透露著茫然

,完全沒有十幾歲少年身上應具備的朝氣,哪怕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毫不用心。

其實這與錫坤有個完美媽媽分不開,兒子想當科學家,媽媽就費勁心思幫助兒子“圓夢”,擔心科學家的世界枯燥乏味,會導致兒子孤僻,缺乏溝通,她就替兒子報名夏令營。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兒子喜歡魔術,她就買各種道具,為了給兒子更全面的照顧和更好的就學條件,不惜辭職,與丈夫兩地分居。

十年裡,她把自己可以想到的,兒子現在、將來所能面臨的一切困難,全部安排妥當,卻不知兒子的成長與她的意願“背道而馳”。

兒子不僅沒有變得優秀,反而更像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寶寶

,甚至想回到媽媽的肚子裡去。

我也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會為我難過

這位叫萌萌的小女孩,對父母的依賴感極強,常常在幼兒園裡哭鬧著找爸爸媽媽。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原本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可隨著年齡增長,這位小棉襖卻與父母劃清了界限,更願意獨自待在房間裡,戴上耳機,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而父母將這一切歸結於女兒青春期作祟,卻不曾瞭解其內心想法。

為了增加萌萌與二胎妹妹的互動,媽媽買了昂貴耳機作為交換條件,殊不知這無形中疏遠了他們的關係。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因此,在父母懷念孩子小時候乖巧可愛而落淚的時候,萌萌則面無表情地說:可能是因為我長得太快了吧。

是的,

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予恰當關愛,而不是把所有問題都冠以青春期叛逆。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我有權利這樣

當被問到為什麼你老是一個人玩啊?三歲的一一回答道:因為我喜歡這樣玩兒,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玩耍,這便是

別人眼中的問題小孩

,可在一一父母眼裡孩子蠻正常的。

因為他們就是這樣的安靜性格,也喜歡獨處,他們並不會因為女兒這樣的狀態和別人的質疑而感到焦慮。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十年後,13歲的一一雖然沒有變得外向,但總能用合適的方式去社交,並且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各有利弊,

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一棒打死,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

分析

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本身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而溝通就是這場修行中的關鍵,直接影響著親子關係。

父母愛孩子,就要學會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不一樣的愛。當他們長大了,縱使我們百般不捨,也要學會放手,尊重他們的個性,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花10年追蹤5個北京中產孩子,他們的反差人生,說明一個殘酷真相

想要成為優秀的父母,就要與孩子間保持有效溝通。學無止境,如果父母不能正確掌握與孩子的溝通尺度,不妨接受一定的專業訓練。

《父母效能訓練》的主旨是教給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並且告訴父母在不同的場景下,要用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並對這些理論和方法做出具體分析,從而減少親子間出現問題的可能。

40多年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托馬斯。戈登創辦了這門課程,被國內外諸多名人讚歎不已。

比爾蓋茨的父親曾說:接受父母效能訓練時,學習到“

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你與孩子的關係便有了良好的開端”。

凱叔在推薦父母學習“第三法”時說:

P.E.T不僅是親子溝通的學問,更是引領我們看見孩子、發現自我的一門藝術。

P。E。T訓練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它能幫父母正確劃分父母與孩子各自需要做的事,這樣明確歸屬後,誰出現問題,誰就擁有解決問題的權利。

書中針對不同的情況,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另外對與孩子溝透過程中需刻意避免的口頭回應方式,也給出了細緻的解答。

如果我們不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不知道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就不可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更別說孩子的教育了。

有效溝通是父母和孩子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橋樑,是決定親子關係的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