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派人將棺木鋸掉一尺,結果只見:開棺見屍者斬

元代末期朝堂腐敗不堪,作威作福的官員們隨意欺壓百姓,漢人子民的性命甚至連一頭毛驢的錢都不值。賦稅連年增長,又逢天災不斷,致使災民流離失所,民生堪憂。各種矛盾在這些催化劑下日益突出,最終手無寸鐵的農民不堪壓榨開始了抗爭。

亂世最易出英雄,在這個混亂不安定的時期,各路豪傑揭竿而起,得到廣大百姓的響應,以徐壽輝,劉福通為主的反抗勢力迅速發展。然而群雄逐鹿,後起之秀比比皆是,但最後殺出重圍的是朱元璋。

建國後,朱元璋如其他君王一般有著疑心病,對於開疆拓土的大臣們始終不放心,特別是這位有著媲美魏徵和諸葛亮才華的劉伯溫。

劉伯溫

賢者劉伯溫

劉伯溫出生於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南田,那裡是萬山深處一處世外桃源,入目山水皆是秀麗無比,可謂人傑地靈。他自幼天資過人,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識字,閱讀速度聽說可達七行俱下,總角之齡便已考上秀才,父老鄉親都說他是個神童。

十四歲時,劉伯溫開始在府學從師學習春秋。在眾人只知不解其意的閱讀時,他不僅能熟讀背誦,還可以就書中語句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了。可見劉伯溫確實有著不凡的天資,連他的老師都私下說他一定是個不平庸的人。

除了接受儒家教育,劉伯溫對諸子百家也有涉獵,看遍群書後對天文地理和兵法數學尤其喜愛專研。這也為他以後成為明朝能臣打好了基礎。

元統元年,劉伯溫在京都會試中一舉中第。但由於元代末期已經是時局動盪,戰火紛飛,所以他在三年後才得封江西高安縣丞,開始了他的仕途。他在職期間,時常走入鄉間體察民情,透過百姓的控訴瞭解到豪紳惡霸與腐敗官員的所作所為,於是決心處理這股不正之風。

他開始暗中調查他們的犯罪事實並收集他們的罪證,在掌握了真憑實據後,整治了一番高安縣的豪強與腐敗官吏,從而引導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向好的方面發展,他的鐵面無私與浩然正氣也被當地百姓所讚譽。

為官剛正,但時逢亂政。不管是出任江浙儒副提舉,還是江浙省元帥府都事,劉伯溫對元朝的諫言也算是盡心盡力,奈何元朝大臣對他總是責難居多,自古清流難同流合汙,他一身剛正不阿自是看不慣那些小人作祟,最後憤然辭官。

時至1360年,對元朝昏聵不滿的劉伯溫受邀作為朱元璋的謀臣,提出對其他勢力逐個擊破,避免兩頭受敵的策略,先後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最後在劉伯溫的參與籌劃下實現了滅元方略。1368年,大明朝建立,兩年後,劉伯溫被封誠意伯。

朱元璋

疑心的君主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猜忌心最重的皇帝,這可能與他的經歷相關。他祖上幾輩都是農民,出生也是亂世,留存性命已實屬不易,在後來的起義中也見慣了腥風血雨,對於人性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就說陳友諒殺害他的主上徐壽輝,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劉伯溫的治世之才雖然助朱元璋登上皇位,但說不定有一天也能拉他下馬,朱元璋是不能放過有威脅的存在,但礙於劉伯溫是開國功臣,不能明裡動手寒了人心。於是朱元璋便暗暗扶持胡惟庸與之鬥爭。一方面是制衡劉伯溫,一方面也保全了自己的君王氣度。

胡惟庸與劉伯溫派別不同,自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對頭,在與劉伯溫鬥爭中自是少不了對劉伯溫進行詆譭,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對劉伯溫自然更不待見。

在一次談話中,朱元璋問劉伯溫,如果換掉李善長,那麼楊憲,胡惟庸誰適合當丞相?劉伯溫坦言這二人都沒有當丞相的能力。朱元璋又說,那麼只有請先生出山了,劉伯溫直言自己嫉惡如仇,不適合這個職位,讓朱元璋在大臣裡再找找。

劉伯溫的回答太過於剛正,在常人看來似乎這句話都有些反諷的意味。比如“我”太嫉惡如仇,當不了丞相,意思像不像丞相之位似乎需要某些圓滑之輩。這一話語再次讓朱元璋對劉伯溫有了不滿情緒。

洪武三年,劉伯溫辭官歸鄉,不知是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還是疲勞於應付朝堂。歸鄉的他仍舊憂心地方安全,發現談洋是是一個刁民盜賊聚集的地方後,便委託兒子劉璉上奏朝廷,希望在談洋設立巡檢司,管轄刁民,杜絕盜賊。

雖然劉伯溫告老歸田,但胡惟庸怎麼會放過他。藉此就會向朱元璋進讒言,說劉伯溫是在淡洋尋了個有天子氣的墓地,當地百姓不答應,便想要在那裡設定巡檢司為難當地民眾,才導致該地區形勢迅速惡化。

胡惟庸

忠臣之死

朱元璋本就猜忌心重,二話不說便將此傳聞告知於劉伯溫,劉伯溫自知君王疑心,便上京拜見,然而朱元璋又作毫不知情的模樣並不理會,劉伯溫進退兩難,自知騎虎難下。沒多久,六十多歲的劉伯溫病發,胡惟庸帶藥探望,吃藥後的劉伯溫病情加重。

胡惟庸作為劉伯溫的死對頭,帶藥探望無異於黃鼠狼給雞拜年。儘管如此,在劉伯溫上奏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後,朱元璋仍舊無動於衷。直到劉伯溫病入膏肓,朱元璋才差人前去慰問,得知命不久矣後遣人送他回鄉。

此刻,朱元璋的殺心已不難看出,如果沒有皇帝的預設,胡惟庸怎麼敢毒殺劉伯溫,只是作為棋子的胡惟庸在最後也被朱元璋所殺,其中一條罪就是毒害劉伯溫。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派人將棺木鋸掉一尺,結果只見:開棺見屍者斬。原來是胡惟庸再次向皇帝說明劉伯溫原先選的墓地有天子氣,攛掇朱元璋收去墓地,這也正和朱元璋的心思。但得知結果的他,羞愧難當,自己的大明律自己還違反了。

這裡也不得不說劉伯溫不愧與諸葛亮齊名,有著先見之明,知道朱元璋和胡惟庸會做些什麼,並做好了準備,只是可惜一國忠臣就此死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