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在主宰命運?

到底是什麼在主宰命運?

今天我們來聊幾個孟子給當時君王們提出了建議,為什麼要單獨拿出這些建議來討論呢?因為這些建議所包含的思想內涵對於我們的人生有著很不錯的指導意義。

首先要“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這是基於王道精神而提出的具體建議。

身為領導人一定要崇尚政治道德,尊重下屬,珍惜人才。

而所謂“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位”與“職”聽起來似乎意思差不多,但其實在古代的政治體制中,這二者是有很大差別的。

“位”是一個位置,不一定要有實權,而是一個幫助決策和把握方向的關鍵性位置。

比如明朝永樂帝創立的內閣就是如此,內閣是正四品,官職不大,也沒有實權。

因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皇帝直管六部,所以皇帝很多時候要處理的公務太多,這個時候就需要內閣的大學士們幫助皇帝出謀劃策,內閣大學士只有建議的權力,沒有下達和執行的真正的行政權力。

但儘管他們沒有權力,官職也不高,但他們接觸到的都是國家最高政務,而且他們的建議往往都會對皇帝的最終決策產生影響,所以非要“賢”能之人方可勝任,否則就會對國家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

而所謂“職”則是真正去運用行政權力的執行者,是去切實處理問題的官員。

所以對於這種官員則一定要選用有能力、辦法多的人去,否則是做不好的。

這是一個在為政用人方面的大原則,時至今日這個原則依然還適用。

把握好這為政用人的原則,也就有了第二點“國家閒暇”時的問題,閒暇不是什麼也不幹,而是國家治理的好,沒有外敵入侵,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狀態。

一個國家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那麼一方面說明治理有方,但另一方面則要引起重視了。

到底是什麼在主宰命運?

因為縱觀各朝各代的發展,一旦一個朝代進入盛世,那麼勢必要走向衰落。

我們看《紅樓夢》就知道,乾隆晚期社會安定富足,富家子弟無所事事,整日跟小姐們飲酒作樂。這種社會風氣一旦形成,那麼盛世便真如夢一般,很快就要破滅了。

《詩經》講:“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很多時候人並不怕天,人類誕生這麼久了,地震、海嘯等等不可控因素經歷過太多,但哪一次人類依靠自身智慧和團結挺了過來。

人往往都滅在了自己的手裡,就拿當代的人們來說,老一輩的人經歷過艱苦奮鬥的年代,透過勞動一點一點置辦起家業。

到了下一輩雖然條件好了一些,但受到父母的教育,依然還懂得生活不易,賺錢艱辛,所以往往還是保留著一些樸素的品德,在不斷奮鬥,家業也就越來越興旺了。

而到了第三代人,一出生家中已經富足,更沒有經歷過忍凍捱餓的艱難苦困,再加上老一輩心疼子孫,往往都認為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結果反而害了孩子。

老子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不敢為天下先”,這是個人乃至社會長久昌盛的不二法門。

但現在的年輕一代的觀念中,即沒有慈孝,對父母長輩毫無感恩之心。更不懂節儉,放縱虛榮心,一心追求豪車名牌。而且總是把幼稚淺薄的思想見識當做個性,凡事總要以個性、潮流說事,處處爭先。

正所謂“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這種現象,歷史上重複上演過無數次,其結局歷史早有定論。

所以當代的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種社會風氣,值得好好反思。

孟子在當時,結合時代背景提出瞭如下建議:“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也就是這正是時機來清明政刑,如此一來哪怕是強大的國家,都不敢輕視你。

字面上理解似乎是句空話,但其實有其內涵。

古文微言大義,“明其政刑”中的“明”既為動詞,代表清明、明朗,同樣也是形容詞,暗含當前狀態問題重重。

而且古代政體沒有明確到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等具體範疇,所以一句“明其政刑”就代表改變社會整體現狀,去除不良社會風氣,透過手段干預讓社會重回正軌。

所以孟子的意思就是當下必須要去做出改變,已經刻不容緩了。

到底是什麼在主宰命運?

緊接著孟子借來《詩經》中的一句話:“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這是在講有一種小鳥,在風雨未到的時候就用帶有泥土的桑木皮來把鳥巢的空隙彌填好,防止風雨到來的時候鳥窩被吹散。

孔子讚揚這首詩說如果用這個小鳥的道理去治理國家,還有誰敢來侵犯呢?

這其實就是未雨綢繆的意思,很多時候人們心裡都明白該怎麼做,但就是不去做,等到出了問題又要怨天尤人。

《詩經》講:“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真正主宰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想要改變現狀,改變命運,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去求得。

這不光是對於個人而言,這也是為政的一個大原則。

這一小段是孟子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提出的一些王道政治主張,其背後暗含的人生哲理直到現在都依然適用,非常值得我們好好體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