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教父”苦口婆心:現在組成聯盟對抗中國還有意義嗎?

德國《商報》8月31日文章,原題:對抗中國的聯盟威脅我們的未來

7月,中國出行服務提供商滴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後不久,中國政府(啟動對其的網路安全審查)並要求各大應用商店下架滴滴App。與我交談過的所有中國年輕人都在為這一舉動辯護。他們說,該公司在中國獲得了海量資料,在紐約上市將帶來風險。這清楚地表明,他們對中國的政治有多麼深信不疑。他們既對中國迄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又相信未來不會有任何不同。

正如其最新五年規劃所顯示的,中國將技術創新視為一項戰略要務。到2025年,預計將有56%的中國人使用快速的5G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半導體、生物技術、太空和深海研究都是該規劃的關鍵領域。

最大的國內市場、最快的經濟增長、對技術的最大開放度以及經濟成功的喜悅——所有指標都表明中國將繼續迅猛發展。在此背景下,組成聯盟對抗中國還有意義嗎?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享受他們的繁榮——基於中國政策的繁榮。北京也向世界展示了責任,宣佈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德國“汽車教父”苦口婆心:現在組成聯盟對抗中國還有意義嗎?

若德國成為反華聯盟的一員,將危及自身經濟未來的生存能力,這適用於汽車等關鍵行業。現在大眾和梅賽德斯-賓士約 40% 的汽車在中國銷售,寶馬也超過35%。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銷售額約佔德國聯邦預算總額的55%。未來的汽車也將在中國製造。匯聚了百度、華為、騰訊等大型科技公司的中國是自動駕駛的“黃金國”。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我們的對華政策。德國加入對抗中國的聯盟無異於一種自我撕裂。

作者為被譽為“汽車教父”的德國汽車經濟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青木摘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