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書譜卻鮮為人知的書法秘籍,笪重光《書筏》,巧妙在於布白

導語:清朝初期由於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的書法,一時間朝野上下學董成風,但是仍有一批冷靜的書家認識到董書的柔弱單調,開始尋找拯救的方法,試圖突破董書的侷限,笪重光就是其中之一。

笪重光,字在辛,號君宜,又號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鬱岡掃葉道人,晚年居茅山學道,更名逸光、傳光,號奉真,始青道人,江蘇句容人,以書畫著。

清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將其與姜宸英、汪士鋐、何焯並稱“四大家”,著有書畫理論《書筏》和《畫筌》。另有《字略》和《文法》各一卷,惜佚而不存。

笪重光文采斐然,有《江上詩集》十一卷行於世。並以“江上外史”名溢於宙,同冷士嵋、餘京合稱:“江上三詩人”。

媲美書譜卻鮮為人知的書法秘籍,笪重光《書筏》,巧妙在於布白

01

書亦逆數,行停之間相反相成

笪重光不僅是書法家,還是畫家,其《書筏》中也有繪畫理論的滲入。書畫相通也是其《書筏》的特色。

《書筏》以隨筆、札記的形式對書法技法進行論述。此文語言淺顯易懂、文風簡潔樸實,可謂“津逮後學,識者以為度盡金針”。全文主旨的一句是“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觀鐘王楷法殊勢而知之”。此則道出了書法的兩個關鍵要素:“用筆”和“分佈”。另外笪重光對筆墨還有獨到的看法。

笪重光從動作、筆勢及審美三個方面論述了書法中的用筆。其以易學中的“逆數”運用到書法技法中來,闡述書法中用筆的動作。從“呼應”中論述筆畫承接時的筆勢,突出“絲牽”的重要性。從“圓秀”中強調中鋒用筆,從而彰顯其在用筆上的審美追求。

關於用筆,笪重光說:

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將欲轉之,必故折之;將欲掣之,必故頓之;將欲伸之,必故屈之;將欲拔之,必故擫之;將欲束之,必故拓之;將欲行之,必故停之。書亦逆數焉。

《易經·說卦傳》中說:“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可見笪重光的“書亦逆數”是受易學思想的影響。

“書亦逆數”中笪重光將書法中的用筆動作進行了分析,將兩種相反的筆勢統一起來,使點畫線條得勢有勁、挪移生動。笪重光以矛盾互用的基本理法闡述了運筆過程中順逆、起落、轉折、掣頓、伸屈、拔擫、束拓、行停之間相反相成的關係。

媲美書譜卻鮮為人知的書法秘籍,笪重光《書筏》,巧妙在於布白

02

宛若龍轉,如推若引

“或呼疾而應遲,或呼緩而應速”就是要求呼應中疾澀結合,兩者互相襯托,在對比中產生變化,從而使線條更加豐富,使視覺效果更加突出。

呼應是在筆勢來往中實現的,即上一筆收筆時產生的勢能,正好為下一筆落筆所利用,兩筆之間的承接就是筆勢的呼應。呼應將原本獨立的線條連貫為有機的統一體,彷彿上下筆之間有“氣”在流動,線條便活了起來。

笪重光說“起筆為呼,承筆為應,或呼疾而應遲,或呼緩而應速”,“疾”與“澀”、“遲”與“速”是對立關係,疾勢與澀勢,不僅指行筆速度,還指行筆中蘊含的力量。用筆“疾”則線條流暢圓勁,用筆“澀”則線條凝重蒼厚。同時反映笪重光的用筆節奏:一疾一澀,一緩一速,顯示出笪氏“宛若龍轉,如推若引”的用筆意趣。

起筆是一畫的開端,是否開好頭,往往影響和決定一畫甚至全字的氣勢。歷代書家都十分重視寫好開頭這一筆。笪重光從體勢和用筆的不同提出書寫各種筆畫的基本方法,即橫畫呈上仰之勢,豎畫呈下俯之勢,撇起筆重,捺起筆輕,折起筆頓,裹起筆圓轉,點起筆挫,鉤起筆銳利。筆畫不同,起筆特點也不同,掌握了這些特點,處理好起筆,才能將承接的筆畫寫好,字勢形成呼應,進而寫出佳作。

書法中的呼應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無形的呼應,即筆斷意連,一種是有形的呼應,也就是絲牽連帶。無形的呼應在楷書中比較多見,隱藏在筆畫的俯仰向背之中,雖不見上下筆畫之間相連的痕跡,但卻感覺有“氣”在流動。有形的呼應多出現在行草書中,“氣”隨“絲牽”而流露。

笪重光在《書筏》中對有形的呼應“絲牽”描述的較多,而且他認為遊絲之力比直畫之力更甚,“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就是遊絲之力更甚的進一步說明:字的結構大多為方塊狀,而圓勁的線條與方塊狀的空白形成對比,寬展的字間結構因為遊絲的牽帶而顯得緊湊,笪重光認為遊絲的表現力比直畫的表現力突更為突出。

媲美書譜卻鮮為人知的書法秘籍,笪重光《書筏》,巧妙在於布白

03

筆有中峰、側峰之異用

明代書法家豐坊認為骨生於指,筋生於腕。他將“筋”和“骨”分開討論。而笪重光認為:“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固而分屬”。“筋”和“骨”二者是互相依存的,不可分離,只是各自發揮的作用不同。

衛夫人《筆陣圖中》說:“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如何做到“多力豐筋”,笪重光這樣說“欲知多力,觀其運使中途。何謂豐筋?察其紐絡一路”。想知道筆畫是否蘊含力量,就看筆畫執行的中間一截,什麼叫豐筋?就看筆畫轉接之處。

笪重光認為寫字不僅要注意筆畫兩端的起筆和收筆,還要注意點畫中間的行筆和筆畫的轉接處,務必要寫的勁健、充實有力,不可信筆而過。包世臣也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他在《藝舟雙楫》中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

劉熙載的《藝概》中也強調作書要“重筋節”,此處的筋節就是筆畫的轉接處,並指出:“若筆無轉換,一直溜下,則筋節亡矣”。

如何將筆畫寫的充實勁健?笪重光認為:“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中鋒行筆,筆毫用力均勻,點畫堅實渾厚,富於彈性,內含骨力,具有圓潤遒勁之美。所以歷代書家都主張多用中鋒。

笪重光認為能運中鋒,即使是劣質的筆寫出的筆畫依舊是圓健的;如果不會中鋒,即使是再好的毛筆,再好的鋒穎也表現不出遒勁的效果。這樣的說法似乎有些極端,但可從中看出笪重光對中鋒行筆的重視程度。

笪重光推崇圓秀之美,中鋒用筆,筆鋒聚集筆畫勁直,筆鋒整齊飽滿,以致於筆畫圓實,筆畫圓實字就秀麗了。“優劣之根,斷在於此”此話並不是要求書法中要“筆筆中鋒”才算“優”,而是在強調中鋒的重要性。

笪氏對中、側鋒運用的態度在《畫筌》有體現:“筆有中峰、側峰之異用。”可見笪重光並不是一味的強調必須使用中鋒。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處理,中鋒圓秀,“側可取妍”適當使用側鋒,便有靈動犀利的效果。另外,笪重光強調執筆方式也會影響中鋒行筆:“臥腕側管,有礙中鋒”。

媲美書譜卻鮮為人知的書法秘籍,笪重光《書筏》,巧妙在於布白

結語:

笪重光《書筏》中讓人疑惑不解的恐怕就是“勿謂綿軟二字為劣,如掣筆非第一品紫毫不能綿軟也。”這句了。“綿軟”二字等同軟弱無力,而在這裡笪重光卻說“勿謂綿軟二字為劣”彷彿與其強調的“圓勁”衝突。

其實,笪重光所說的綿軟並不是軟弱無力,而是柔中寓剛,如綿裹鐵。笪重光認為書寫出柔中帶剛的筆畫很不容易,第一品的紫毫才能寫出如綿裹鐵的筆畫。這樣的言辭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可見笪重光對“筋骨”的重視,以及其對書寫工具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