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賞析之《尋隱者不遇》(魏野)

文化繁榮的北宋,不僅是詞的朝代,也是詩的朝代,不僅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壯,亦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哲思,不僅有蘇軾這樣的大詞人,也有魏野這樣的小詩人。

魏野,字仲先,號草堂居士,祖籍四川,徙居陝州(今河南陝縣)。家世務農,一生未做官,但與當世名公貴人多有交往,名氣很大。卒贈秘書省著作郎。他與寇準、王旦往來酬唱。他的詩效法歌行體,風格清醇平易,所寫的詩當時曾流傳到北方契丹國。原有著作《草堂集》,後其子魏閒重編為《鉅鹿東觀集》。

古詩文賞析之《尋隱者不遇》(魏野)

魏野不僅是詩人,也是一名處士,他隱居於陝州(今河南陝縣)東郊,他博覽群書,才高八斗,夜觀星月,不求聞達,年紀輕輕就常常被文學愛好者和士大夫追隨,陪他終日吟詠,樂不知返。

魏野學習唐代姚合、賈島詩風,苦心經營,力求獨特,給宋初的詩壇帶來一縷清新之風。像其《題普濟院》中:“數聲離岸櫓,幾點別州山”;《晨興》中的:“燒葉爐中無宿火,讀書窗下有殘燈”,均是人見人愛的警句,魏野因此詩名大震。除此之外,他還借用了賈島《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題目,寫了一首七言絕句,意境不輸賈島的那首同題目的五言絕句,而且更含蓄有味,也成了千古名篇。

古詩文賞析之《尋隱者不遇》(魏野)

《尋隱者不遇》

〔宋代〕魏野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

讀這首七絕確實會讓人聯想到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只是魏野此詩寫得更加縹緲、清幽。在這首詩裡,作者彷彿到了蓬萊仙島,這裡香風拂面,松花自落;白雲遍地繚繞不去,好一派仙境風光,人雖不見,但是住在這樣的環境中的人,他的仙風道骨是令人仰止的。這首詩了了四句,二十八個字,卻搖曳生姿,韻味無窮,頗具唐人風度,值得一讀再讀。

開篇“尋真誤入蓬萊島”這句即破題,點出尋訪的地點,這位隱士看來是個道士,詩人稱之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見敬仰之情。“誤入”二字,既說明詩人是不知不覺中來到此地的,也表現了他對此幽寂之景的驚異之情。

古詩文賞析之《尋隱者不遇》(魏野)

第二句“香風不動松花老”具體寫所見之景。作者特意選取了“松花”的意象,頗具意味。隱士(或僧道)居處不可無松:賈島《訪隱者不遇》之“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是人所周知的,此外如:張佑《題南陵隱靜寺》:“松徑上登攀,深行煙靄間。”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隨。”不一而足。這同松具有歲寒後凋的品格與幽森蒼鬱的形象有關。香風不動,松花自落,指松花之幽香悄然飄散於空間,松花自然落地亦無聲無息,“蓬萊島”清寂、幽雅之境描寫得十分真切。

古詩文賞析之《尋隱者不遇》(魏野)

第三句“採芝何處未歸來”,採芝,採摘芝草,古人認為芝草是神草,一般是求仙之人去採摘。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隱者去哪裡採摘芝草了啊,還沒有回來?這是一個設問句,但是問得非常巧妙。詩人表面上是在問:隱者去哪裡了?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一點都不重要。“採芝”才是關鍵。

詩人是如何知道隱者去採摘芝草了呢?在賈島的詩中,因為詩人和童子有對話,所以他知道隱者去採藥了。但是這首詩中只有詩人,所以他不可能知道隱者的行蹤。可見,“採芝”只是詩人的一個推斷。但奇怪的是,詩人對這個推斷非常肯定。他沒有直接問“隱者是不是去採摘芝草了”,而是問“隱者去哪裡採摘芝草了”。

古詩文賞析之《尋隱者不遇》(魏野)

這兩種問法區別很大:前一種問法,明顯不太確定隱者的行蹤,但是後一種問法,非常肯定隱者就是去採摘芝草了。“採芝”,明明只是一個推斷的結論,本來是不確定的,詩人卻把它當成了一個問句的前提條件,這樣就讓這個推斷變成了事實。明明是在問“何處”,其實是在肯定“採芝”這個推斷,這一問體現了詩歌的含蓄性,是不是非常巧妙?但這只是妙處之一。

詩人為什麼會這麼肯定呢?因為前一句中的事物特點,讓詩人對“此處是仙境”深信不疑。既然生活在仙境,那麼隱者自然是為了求仙,所以採摘芝草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詩人對“隱者採摘芝草”的確信,其實是為了含蓄地表達自己對“仙境”的確信。那麼這一句只是為了表達詩人對“仙境”的確信嗎?不!“何處未歸來”這一問,還暗含了更關鍵的作用:為了引出後一句誇張的想象,這是妙處之二。

古詩文賞析之《尋隱者不遇》(魏野)

第四句“白雲遍地無人掃”,畫龍點睛之筆,諧趣脫俗,亦抑亦揚,既也寫出了詩人對領略仙人風采的期待,又寫出了這種期待落空之餘的喜悅,“白雲遍地”,多麼迷人,萬一仙人到來,把它清掃了,豈不更加遺憾。

從全詩來看,詩人是在寫“尋隱”,倒不如說是詩人對仙人(或者說是隱士)生活的無限嚮往。《易經》曰:“天地閉,賢人隱”,《論語》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向來有這種“隱”的文化和現象,所以這首詩也從一個側面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所以這首詩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如宋人蔡正孫對這首詩有“摹寫幽寂之趣,真所謂蟬蛻汙濁之中,蜉蝣塵埃之表”的感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