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解讀《三家巷》,作家陳崇正展望文學“新南方”

他認為,與時代的緊密關係成為該作品獨具魅力、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通訊員 朱英豪

以歷史意識去觀照當下創作,作品如何與時代結合,進而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9月12日,由廣州市文聯主辦的第十一期“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讀書沙龍系列主題閱讀活動,邀請到作家、《廣州文藝》編輯部主任陳崇正,以“新南方寫作的可能:《三家巷》對青年作家的啟示”為主題,回溯廣東經典著作《三家巷》的歷史價值,並分享了自己對於新南方寫作的理解與期待。

當代解讀《三家巷》,作家陳崇正展望文學“新南方”

陳崇正現場分享自己對於新南方寫作的理解與期待

從《三家巷》汲取藝術營養

歐陽山以革命戰爭時期的廣州為背景的《三家巷》,一經問世便廣受歡迎,無數讀者透過這本書瞭解到廣州的風土人情與諸多歷史事件。2019年9月,《三家巷》曾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陳崇正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磨洗,小說仍多次再版,不斷被人們提起。“《三家巷》接受得了讀者檢閱,也經得住時間考驗,是當之無愧的文學經典。我也從中得到很多啟示。”

首先,寫作者應“順著時代寫作,逆著時代思考”。讀者在閱讀《三家巷》的同時,也是在感受二十世紀20年代前後的廣州生活。與時代的緊密關係成為作品獨具魅力、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作家在面對時代時,既需要利用朝向未來的寫作經驗,準確把握時代聚光點;又要透過強大的藝術直覺逆著時代潮流進行思考,以便更加深刻地切入時代核心。”

其次,側寫歷史也許是一種更有效的選擇。小說《三家巷》中,歐陽山側面介入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如“五四”運動、“五卅”慘案、省港罷工等,但它們沒有成為中心情節,而只是作為背景,在小說中構成特定的時代氛圍。

陳崇正認為:“側寫歷史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介入歷史的難度,並使作品更直接地聚焦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生活本身。”

此外,在挖掘現實生活時,作家還需不斷延展生活的寬度與深度。《三家巷》以周家、陳家與何家的日常生活和各個代際之間複雜關係為基本線索,完成了“編年史式的姻親家族敘事”。

在陳崇正看來,寫作是一個刀口向內的手藝活。作家只有不斷審視並開掘自身和周圍環境,才能盤活寫作的庫存,變存量為增量,真正啟用或釐清自己的創作資源。

“新南方寫作”逐漸成為自覺的學術概念

2018年,關於“新南方寫作”的論述開始出現。如今已逐漸從一個臨時的批評提法變成一個自覺的學術概念,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地理”與“精神地理”層面的含義,並獲得了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

當代解讀《三家巷》,作家陳崇正展望文學“新南方”

作為新南方寫作的代表人物,陳崇正結合《三家巷》這一經典範例,對新南方寫作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他說:“嶺南地區不應該被視為是南方以南,其實它就是南方的腹地,大海和陸地在這裡交匯,北迴歸線在這裡劃過;從十九世紀中葉之後,這裡便不再沉寂,而是積極參與了華夏曆史的脈動。”

為此,他認為,以現代眼光重新審視這片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發生和正在蓬勃發生的故事變得尤為必要,這一過程離不開文學的深度參與。

“在文學這個比針尖還小的區域裡,如何誕生與時代同步脈動的寫作?新南方在召喚著青年作家的寫作。”

陳崇正分析道,當下的青年作家普遍從網路時代成長起來。在這個時代,世界充分聯通,語言隔閡、資訊隔閡日益被消解,人們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

責編 | 易芝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