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秋天裡荷花逐漸凋謝,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碩大飽滿的蓮蓬。在秋風的吹拂下,蓮莖正悠悠地晃動,似乎在展示自己的傑作。而透過這根綠色的蓮莖,深入到泥土之中的還有雪藕,遊客卻很難發現。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很多詩人喜歡描寫採蓮,唐代的王昌齡就構思巧妙,他將美麗的採蓮少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作品生動逼真,饒有情趣。北宋的歐陽修也曾細膩地刻畫一群活潑少女,她們用靈巧的雙手採擷蓮花。元末明初也有一位詩人,卻換了一個思路,更令人遐想。下面介紹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竹枝詞明代:丁鶴年水上摘蓮青滴滴,泥中採藕白纖纖。卻笑同根不同味,蓮心清苦藕芽甜。丁鶴年,字永庚,西域色目人,元末明初詩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精於詩律,長於抒情。由於元朝末年戰亂不息,他也不得不四處漂泊,雖然很多人推薦他入朝為官,他卻婉然拒絕。有一段時間他還曾隱居禪院,並潛心修行。明朝建立後,他又在京城開設醫館和藥鋪,生活才逐漸安穩。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竹枝詞是一種民歌形式,一般是七言絕句,中唐的劉禹錫貶謫巴蜀之時,就寫過很多竹枝詞,多詠當地風俗及男女愛情。這首詩寫蓮藕的形狀色味,通俗有趣,也耐人尋味。全詩大意是說:在水面上摘下綠油油的蓮蓬,在湖泥中挖出白生生的蓮藕。有趣的是,它們雖是同根生,但是味道卻完全不同,蓮心清苦,而嫩藕卻非常甘甜。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作者在前兩句中用了疊字,讀起來朗朗上口。“青的的”,用了形容詞詞尾,主要起強調語氣的作用,並無實在意義。就像口語裡的“黑乎乎”、“白生生”等,都和這類似。纖纖,原來是細小的意思,但在這裡也是形容詞詞尾。青和白,形成鮮明的對比;水上和泥中,也表達出摘蓮和採藕的位置不同。一個“摘”字,傳達出輕盈的動作特點;而一個“採”字,顯示出較費力的姿態,而且它本來也有挖取的意思,所以如果將其換成“挖”字,就少了點詩味。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作者非常熟悉荷塘裡的植物特點,藕是荷的地下莖,蓮是荷的籽實,所以說蓮和藕是同根。而蓮心是蓮子中間綠色的細柱,味道很苦,由於能夠清熱解毒,所以也可以充當中藥。苦與甜,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強調了“同根”卻不同味。雪藕雖然採自漆黑的淤泥中,但洗淨之後如果再剝去皮,便顯出潔白的本質,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丁鶴年的這首詩通俗易懂,充滿生活情趣,也令人深受啟迪。細細揣摩後兩句,其實充滿哲理。蓮心味苦,但有藥用價值;雪藕難採,卻味道甘甜。這本身就提示人們,即使是處於同一個平臺,也會有千差萬別。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現象,而要深入觀察和探索,才能知道其背後隱藏的巨大價值。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同時蓮蓬容易摘到,人們經常不太珍惜,特別是一些品相不太好的,就會隨手扔掉。而採藕相對比較困難,而且一時也難以辨別優劣,所以就會細心呵護。這也說明,付出辛苦代價換來的成果,才會倍感珍貴。莊子曾說,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很多時候自然規律看似如此簡單,經常只隔著一層紗,卻無人能夠捅破。人們不是好高騖遠,就是視而不見,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機會,卻不知道總結經驗。先輩其實在告誡人們,只有深入細緻地觀察,才能識別表象背後的本質。

明代才子的一首傳世之作,富有生活氣息,又飽含哲理

所以遇到自己無法確定的事情,首先不要輕易下定論,更不要馬上採取行動,否則不是喪失機遇就是遭受厄運。其次,要多學習、多思考並多實踐,才能不斷地從失誤和挫折中積累經驗,從而變成本行業的專家。最後,要善於站在反面看問題,當人們都不看好、紛紛拋棄時,自己卻要加倍珍藏;當人們爭先恐後、蜂擁而動時,卻要鎮定自若、穩坐釣魚臺。正所謂,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甘苦相對,大智若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