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錯了,當時有4個國鼎立,羅貫中故意沒寫出來

東漢末年分三國?錯了,當時有4個國鼎立,羅貫中故意沒寫出來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讓很多人初步瞭解了漢末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但小說畢竟和正史不一樣,講究有虛有實,有詳有略,魏蜀吳這三個主角勢力是“詳”,而東國,被忽略得很徹底。

東國,也稱燕國,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個王國,由遼東太守公孫度創立,別看存在感不如魏蜀吳強,公孫一家割據遼東長達50年,從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開始,直到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才結束,在正史上存在感還是不弱。

東漢末年分三國?錯了,當時有4個國鼎立,羅貫中故意沒寫出來

《三國志·涼茂傳》記載:“(公孫氏)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蜀漢兵力10多萬,公孫氏的兵力也是10多萬,雖然不同時間段肯定有差距,但就這方面來說,遼東公孫氏的實力不容忽視,當時確確實實有4個國“鼎立”,是羅貫中故意將其影響力縮小了。

甚至《晉書》也說“(公孫度)及其子康、康子文懿並擅據遼東,東夷九種皆服事焉”,承認公孫氏在遼東一帶有極大的影響力。根據史料記載可以大概推算公孫氏鼎盛時期總人口在百萬以上,這個第4國到底怎麼建起來的呢?

東漢末年分三國?錯了,當時有4個國鼎立,羅貫中故意沒寫出來

公孫度,出生於公元150年,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40歲透過董卓手下關係被朝廷任命為遼東太守,他出身小吏,遼東郡的豪族對這個太守不怎麼看得上,公孫度上任就三把火,找藉口誅滅了100多家遼東豪族,殺雞儆猴,嚇得遼東的人都不敢不服。

對外,公孫度也積極收服,徵高句麗、烏丸,讓夫餘國成為遼東附屬,他的孫女嫁給了百濟王,宗族女也被嫁出去聯姻。公孫度之後,他的兒子公孫康、公孫恭以及孫子公孫淵(公孫康之子)相繼接位,歷三代四任,鼎盛階段出現在公孫康在位時,公孫氏的勢力範圍東達日本海,北抵黑龍江流域,南有三韓臣服,西接烏桓諸部。

東漢末年分三國?錯了,當時有4個國鼎立,羅貫中故意沒寫出來

公孫氏長期在東北經營稱雄,“守邊保境,綏虜安民”,讓遼東在漢末三國亂世中獲得了短暫安寧。當時中原人士避亂去遼東的不少,太史慈、管寧、邴原這些人在其中,《三國志》對此高度評價:“居之歷年,未嘗有患……使遼東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商賈之人,市不二價。”

按理說,曹魏應該是最想把公孫氏吞併的。但曹魏恰好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勁的一個,雄踞中原,引得蜀、吳忌憚,結盟與其對抗,曹魏騰不出手來集中對付公孫氏。

東漢末年分三國?錯了,當時有4個國鼎立,羅貫中故意沒寫出來

所以當年“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兒子們逃到遼東,公孫康將他們斬殺了,首級送給曹操做禮物,曹操也沒有急著將公孫康掃滅,而是封公孫康為襄平侯,拜為左將軍;公孫康也知道有曹操攔在前面,他想進軍中原希望不大,這才轉移注意去收服諸夷,壯大公孫氏的實力。

到了公孫淵在位時,魏明帝封他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偏偏公孫淵對這些職位不滿足,派使者去通孫吳,孫權封他做燕王,還派大臣和上萬甲士攜珍寶前往遼東,公孫淵沒想到孫權居然這麼“重視”自己,有點慌了,怕曹魏得知後討伐公孫氏,乾脆殺了孫權的人賣曹魏忠誠。

東漢末年分三國?錯了,當時有4個國鼎立,羅貫中故意沒寫出來

不過這樣的牆頭草畢竟沒法長久,魏明帝總算開始考慮將遼東公孫氏誅滅,於景初二年(238年)派太尉司馬懿帶兵數萬去征討公孫淵。最終,公孫淵大敗,被司馬懿殺死。

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這一戰後曹魏清查遼東人口僅剩“戶四萬,口三十餘萬”,公孫氏的威風從此就一去不復返了,連羅貫中也懶得在《三國演義》裡對其多加筆墨。不過還有可能是為了渲染魏蜀吳三國爭雄的文學藝術性,遼東公孫氏就被羅貫中打發到角落裡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