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科學家沈括指揮了一場戰役,結果導致1萬多士兵全軍覆沒

提起沈括,每個上過學的人都會對他有印象。在歷史課本上,曾經對沈括有過詳盡的介紹,他的有關內容經常會成為必考題。沈括,字存中,浙江杭州人,生於1031年,卒於1095年,是北宋著名大科學家,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譽。

宋朝大科學家沈括指揮了一場戰役,結果導致1萬多士兵全軍覆沒

沈括一生的科學成就眾多,如《宋史》記載,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博物洽聞,貫乎幽深,措諸政事,又極開敏”。已知歷史資料顯示,沈括的身份包括:博物學家、地圖測繪專家、數學家、幾何學家、天文學家、聲律學家,在物理學的光學、聲學方面也成就斐然,在化學界的鍊銅術、石油開採應用方面走到了當時世界的最前列,後人稱讚他“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沈括是最多才多藝的人物之一”。

宋朝大科學家沈括指揮了一場戰役,結果導致1萬多士兵全軍覆沒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沈括不僅是一位才子和科學家,還是北宋中期的朝廷重臣,對北宋歷史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沈括嘉祐八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三司使、延州知州、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曾經是宋朝對西夏前線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但沈括雖然是個科學家,對於軍事卻是不折不扣的外行。更加糟糕的是,當時上至皇帝宋神宗,下至文武百官,卻都認為沈括天資聰穎才華橫溢,應該完全能升任對西夏作戰的總指揮之責,才會把如此重任放在他肩上。沈括本人也意氣風發,想一展雄才報效國家。

宋朝大科學家沈括指揮了一場戰役,結果導致1萬多士兵全軍覆沒

當時西夏的軍隊主力都是彪悍善戰的騎兵,宋朝軍隊以步兵為主,往往在野戰中吃虧不小。沈括廢寢忘食,終於想出了一個“築城攻敵”之策:西夏軍長於野戰衝擊,但不善於攻城。而依託城池防守反擊,卻是宋軍的強項。於是沈括別出心裁地制定了一個作戰方案:在西夏的戰略要地橫山山脈之畔,建築一座永樂城。永樂城深入西夏境內,直接威脅西夏軍事重鎮銀州、夏州、宥州等地。沈括設想,宋朝在西夏境內楔下這顆硬釘子,宋軍就可以在此屯駐重兵,隨時攻擊西夏,而不善攻城的西夏只能對永樂城無可奈何。

宋朝大科學家沈括指揮了一場戰役,結果導致1萬多士兵全軍覆沒

於是,沈括調集八萬多軍隊、十四萬民夫,浩浩蕩蕩開赴橫山之下,在西夏人眼皮子底下建成一座永樂城。建成之後,因為城池面積太小,糧食供應不易,沈括命令一萬兩千多軍隊駐紮此地,聽候調遣。永樂城的選址存在一個極大隱患:水源供應極為困難,守軍必須依靠城外的一條無定河取水。一旦敵軍圍城,水源馬上會被切斷,城中根本無法支撐下去。但這樣明顯的問題卻被沈括忽視了。西夏人一看,宋朝把城池修在了他們鼻子底下,頓時感到了危險。永樂城剛剛建成不到一月,西夏人屢次出動遊騎,反覆偵察永樂城,眼看一場大戰迫在眉睫,永樂城守軍上報沈括,沈括卻並未引起足夠重視。1082年,西夏王出動大軍二十餘萬人,一路仰攻延州,主力直撲永樂城,企圖一舉拔掉這顆釘子。沈括接到戰報,一時之間無法判斷敵兵主攻方向是在延州還是永樂城,並未向永樂城及時調派援軍。結果西夏大軍以雷霆之勢一舉包圍永樂城,並且切斷了城中唯一的水源。

宋朝大科學家沈括指揮了一場戰役,結果導致1萬多士兵全軍覆沒

城中的宋軍在十幾倍西夏人圍攻下,本來已鬥志全失,又得不到後方支援,甚至連飲水都成了問題,兵無鬥志人心惶惶,最終被西夏人一鼓而下,城中一萬多士兵被西夏人殺戮一空,全軍覆沒。沈括的平庸的軍事才能,導致宋朝遭受如此慘敗。可見,從古到今,所謂的全才是不存在的。沈括的科學成就不可否認,但他的軍事才幹卻實在令人嘆息。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