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貴:趙孟頫對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從書法上講趙孟頫,是一個極為豐富的話題。

這種豐富性,我們瞭解書法史的應該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說,聚焦在他身上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舊王孫新朝廷”這種矛盾。又如啟功先生後來曾經反對過的“用筆至上論”(“用筆為上,結字亦需用功”)。啟先生認為,結構才應當是第一位的。再比如說,他強調復古,通常被認為是繼承魏晉傳統的代表人物,但同樣崇尚魏晉的董其昌卻極其強烈地在否定他。

所以,他是一個複雜的書法人物。

葉培貴:趙孟頫對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趙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

一、文化導師:“舊王孫新朝廷”的意味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回過頭來看趙孟頫,一般看來,有一些話題可能跟書法不見得有關係。但如果往深了追,我認為也還是可以有關係的,比如“舊王孫新朝廷”。我們都知道,當年他是作為朝廷所尋訪的隱逸的第一位被選到朝廷去的,而且元世祖知道了他後,單獨召見了他。這裡其實就有一些深意。深意在哪裡?我覺得至少可以從兩個層次上進行解讀:第一個層次,通常朝代更迭的時候,在文化方面會有一些期待;第二個層次,趙孟頫所面對的新朝廷的主宰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謂的異族,不是華夏民族,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會帶來更強烈的文化方面的期待和想法。由此,元世祖單獨召見趙孟頫,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重要的期待——他需要在文化(甚至是更深層次的比如“政統”)上找到和傳統的華夏民族之間的某種溝通、某種橋樑。所以我認為,趙孟頫經歷四個皇帝的整個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文化導師。事實上,他是新朝廷所期待建構的文化秩序的引領者。甚至我們還可以說,對於一個原本對漢民族文化不是特別熟悉的少數民族政權來講,趙是傳統漢族文化的教導者。

從這個角度切入看趙孟頫的書法追求,有些問題就比較好理解了。為什麼他要倡導復古?要把所有我們以前的書法傳統,想方設法都復興起來?包括在那個時代已經不太有人關注的篆書、隸書、章草,等等,它們已經沒有什麼太多實用價值。從文化導師這個角度來講,他的復古有一個最大的內在動力,就是為新朝廷、為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階層,在書法領域找到一個傳統的規範。透過這個傳統的規範,讓他們進入到中原文化的深處去。

葉培貴:趙孟頫對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趙孟頫章草急就章冊紙本金箋各縱17。9釐米橫12。3釐米

二、復古真諦:晉唐宋的匯綜

從這樣一個深層次的基本價值取向出發,對趙孟頫的書法,很多方面就需要進一步追問。比如他的“復古”,是不是就是簡單地回到古人那裡?我覺得不是。從趙孟頫的實踐以及他最終達到的成效來看,他的“復古”,毋寧說是“匯綜”,綜合匯聚提煉古人的精華,為新時代所用。

他最擅長的是楷書和行書。這兩種書體,也是晉唐宋的代表字型。不妨看看他的創造性。

為什麼我們現在經常說趙孟頫是所謂的楷書四大家?原因是他在已經極其成熟的唐楷基礎上,居然還能夠發展出新的楷書體式。這個楷書體式之所以被他“發明”出來,是因為他在唐楷的基礎上進一步往前追了晉人,甚至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學習了宋朝以後的某些寫法,這使得他的楷書與唐朝大家相比,至少多了一個東西——書寫的生動性。顏體、柳體、歐體,主要存在於碑刻上,呈現出來的方法,如果直接運用到實際書寫中,事實上是不那麼靈活的。趙的楷書,可以彌補楷書學習的這個煩惱。所謂的四大家,事實上意味著一個學習程式,學完顏、柳、歐,然後透過趙來打通唐朝楷書範本與實際書寫之間的通道。

葉培貴:趙孟頫對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趙孟頫《秋深帖》

他的行書也是這樣。他的行書以“二王”為核心,尤其以王羲之為核心。但如果仔細尋繹,會發現唐宋時代的東西也都非常豐富,比如李北海,李北海的字架子是很拓展、很大方,因為他以行書入碑。趙孟頫把李北海字架子的很多東西移到了自己身上。而趙孟頫學李北海,中間還有一個通道,就是蘇東坡。蘇東坡的字架子跟李北海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在行書領域,王羲之固然是趙孟頫的核心精神、核心範本,但唐宋的資源也都熔鑄進去了。於是,趙孟頫的行書就成為匯通了前代重要典範的新體式。

從這個角度說,如果要理解趙孟頫,不妨把他的書法當作一個橋樑。首先,它可以滿足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文化兩者之間交融的需求;其次,就書法本身,它也可以打通晉、唐、宋之間的關係。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正因為這兩個作用,趙孟頫成為了晉唐宋幾個鼎盛時期以後又一個書壇領軍人物。

葉培貴:趙孟頫對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殘本紙本冊頁

33。2X24。4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三、匯綜意義:元朝前後的橋樑

理解了這一層,如果把眼光往後看,趙孟頫對於後半段的中國書法,也是有著特殊意義的。

按照一般理解,晉朝人真正開始把書法當作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也就是現在一般意義上所說的藝術來對待,創造了行、楷的典範。唐朝則主要在草書和楷書兩個領域進一步開拓。傳統的楷、行、草的最重要的經典和規範幾乎都是這兩代創造出來的。

從宋朝開始,書法有了一個新的變化,開始聚焦於一群特殊的精英。晉朝書法是士族在作,到唐朝,則是朝野各方都關注。進入宋朝,書法重新回到士人手上,但這時候計程車人,跟東晉計程車族不一樣。宋朝士人的主體,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到國家政權的讀書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人。文人有其典型的新特點,非常自覺地肩負家國的重任,強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這個大背景下,他們對各種行為有明顯的分級,書法被定位為“雅玩”(源於唐朝後期人所說的“文章之下,六博之上”)。什麼是“雅”?就是黃庭堅說的“胸中有道義”,要承載道德文章。什麼是“玩”?就是米芾說“要之皆一戲”“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前者主要見諸言說,後者主要訴諸實踐。前者是弘道的面子,後者是適性的裡子。在此格局下,宋朝文人發展出一種書法實踐風氣,就是不求全,不求完備,而是強調自我的寫意。自我寫意,如果放任了,就有可能打碎書法的規範。

趙孟頫重歸晉唐,卻又融合了宋代文人的優長,在不消滅規範的基礎上,仍然可以滿足文人適性逍遙的需要,這個特點對於元以及明朝書法的發展,也是一個基本方向的引領。這個理解如果成立,無論以晉唐宋為參照,還是以元明為參照,趙孟頫在這兩者之間,其實也是橋樑。他把晉唐宋的最有規範、最有價值的東西,凝結了,提煉了,成為元朝甚至是明朝的正規化。

葉培貴:趙孟頫對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趙孟頫《漢汲黯傳》冊小楷,紙本,烏絲欄

17。6×17。4cm×10 1320年 日本東京永青文庫藏

四、風格技巧:獨特的建構能力

具體到趙孟頫書法的實踐,他是所謂五體俱全。但現在看來,篆書、隸書相對略薄弱一些,這是從宋到明普遍的一個特點,這個有各種時代限制,姑置不論。但他的楷書、行書及小草書,應該說足以與晉唐宋的大家相媲美。包括章草也做得很好,從一定意義上說,章草是在他的手上重建,到明朝大放光彩。

可相媲美,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非常強大的風格建構能力。

任何一個有書法史知識和碑帖觀賞經驗者,看到趙孟頫的行、楷,幾乎都能毫不猶豫地判定,許多東西是他獨有的,是他自己的創造,而絕不是別人的。比如說趙孟頫楷書的“國”字框,第一筆和第二筆交接處,就是非常獨特的處理,兩筆像磁鐵的兩極,既相斥又相吸,具有極強的張力。

第二,他對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幾乎可以說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

可以精細到什麼程度?《蘭亭序》有一個戈鉤的寫法,為了出鉤方便,毛筆有一個微微的錯動,然後再鉤出去。這個手法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但是趙孟頫注意到了,並且發展成了重要的一個筆法。

第三,如前所述,他的字架子不完全是晉的,也不完全是唐的,也不完全是宋的,他把三個時代的優長糅到一起了。

趙孟頫的一些楷書,有一種他評價蘇東坡所說的“老熊當道,百獸畏伏”,總體相對寬扁,雖然筆法相對清秀,但氣象非常端重。既能得其莊嚴,又能不失流暢,這樣的建構能力,晉以來書家中是比較難得的。

後世評價趙孟頫,經常批評他的字過於精熟,如前文提到的董其昌,認為他太熟了,所以就俗。有一些人學趙孟頫的,確實顯得俗,但這個問題不出在趙孟頫本身,而出在學習者身上,學習者看不到趙孟頫的精細處。趙孟頫的運筆過程藏著很多非常微妙的東西,如上文舉例的“戈鉤”和“國字框”。這些東西是他的生命線,如果不能夠揭出來,並且由此進而向晉唐宋去追尋,那就深入不下去,所學到的只能是他顯得非常流暢的那一面,就很可能導致庸俗。這是學習趙孟頫時特別需要面對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