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導語:我們的故事要從井陘之戰開始說起,那個時候漢軍將領韓信背水列陣,用少於兩萬的新兵才用了一個早上就打敗了趙軍二十萬的大部隊,殺死了趙國宰相陳餘,抓住了趙王趙歇,名揚四海,天下聞名。可是漢軍的將領們雖然贏了,可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贏的,憑藉他們的腦袋瓜還不能接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勝利,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所以就有人在慶功宴上跟韓信說:“兵法曾經記載到

‘右倍山陵,前左水澤’

;又或者說‘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現在將軍命令我們反而

製造背水陣

,而且你說破趙會食,我們不服氣。居然憑藉這個贏了,這是什麼招數啊?”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啊,只不過你們

沒有體會到罷了。

兵法裡不是也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陷入亡地而後存’嗎?現在我們軍隊剛剛成立,良莠不齊,我還沒有時間跟各位將士們好好接觸啊,這就叫做驅市人而戰,把他們放在生的一邊,見到敵人都跑了,怎麼可以得到而且任用他們呢?這個架勢不是把他們放到死的那一邊,讓人們各自為戰,所以他們的勇氣是以前的百倍,這樣他們能

一敵十啊。”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大家聽了,頓時感覺韓信真是神了,

“置之死地而後生”

不是什麼情況下都適合的,也不是什麼場合都可以的,情況必須達到了一定的條件才可以用,如果亂用,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必死”。首先:一定要在我方兵力不夠的時候才能用。它的一個重中之重的前提是將士必須報有必死的決心。否則將士們知道自己死不了,怎麼會拼死一搏呢?所以說,如果說我們有足夠的兵力,那麼

這個計策用不了。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第二:一定是要掌握了敵情的

情況下用

。每個軍事計劃的制定都不能憑空想象,特別是這種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即使是項羽在破釜沉舟前夕,也讓英布對秦軍的火力做了詳細的分析;韓信也一樣,在背水一戰前夕,已經知道了趙軍的軍事部署。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任意把軍隊置於死地,這就叫

胡亂指揮。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第三:使用這個計策之前一定

要給自己留退路

。每一個險招都一定要有配合的招數,如果單獨使用,險招只會讓你身陷囹圄。想當初項羽也是先讓英布打破了秦軍的甬道,這樣就斷絕了章邯部和王離部的合作。一樣的,當時韓信也是提前佈置了

高邑的奇兵

,他才可以背水一戰。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綜上所述,韓信之所以背水陣可以成功,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士氣旺這一個

簡簡單單的問題

。他是作用了巧妙的間、變易主客、……、奇正配合、……、通盤計劃,就這樣慢慢的改變了自己被動的局面,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慢慢地擴大勝利的可能性,最後成就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一次無人能及,登峰造極的奇蹟。我們不得不說,戰爭有一定的偶然性,可是最終勝利的曙光只會照耀那些懂得用兵之道、“先勝而後求戰”的

高級別的指揮家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只可惜,後代的人們關於這場戰爭大部分就只記住了

“置之死地而後生”

這一句話,所以把它當成了至理名言,還經常生搬硬套韓信這個策略,導致的結果自然是滿盤皆輸,簡直是蠢到家了!三國年代蜀國的馬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韓信沒有直接說,大家當然也沒問,這恰恰證明了那些將領

沒有一個是做名將的料

為什麼韓信能背水一戰,而馬謖想置之死地,就真死了呢?

結語

:俗話說的好啊: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我這個時候其實挺心疼韓信的,他很多情況下都是對牛彈琴。有的人這個時候也許會說,這些道理你已經明白了,難道你這樣就可以做名將了?我可沒這麼說,我在這裡雖然可以分析的很透徹,可這也只是坐著說話不腰疼,如果真的讓我帶著一萬多老弱病殘去跟別人

二十萬人打

,我肯定是不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