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個,水稻產量才有保障!

水稻分櫱的數量和水稻的產量有著直接的關係,那是不是意味著分櫱越多,產量就越高呢?

答案自然不是

,水稻的分櫱分為有效分櫱和無效分櫱,只有有效分櫱才能增加水稻的產量,而無效分櫱不僅會浪費養分,而且在分櫱過多的時候,還會導致群體密度過大,影響大穗,導致病蟲害發生和倒伏等等。

一、無效分櫱

水稻主莖對其分櫱的養分供應是以拔節為界限的。在生長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主莖在拔節前有較多的養分供應分櫱生長,而在拔節後,由於主莖葉片、莖稈、穗的迅速生長本身需要大量的營養,對分櫱的物質供應便會急劇減少,這時不足三葉的分櫱由於不能夠獨立吸收養分會因營養不足而停止生長,成為無效分櫱。

二、有效分櫱

達到三葉的分櫱根系能夠吸收土壤養分,而且具有足夠的葉面積可以透過光合作用供給自身的生長髮育需要,最終成為有效分櫱。

因此,根據葉櫱同伸關係,分櫱必須在主莖拔節前15天左右抽出,才能在主莖拔節時達到三片葉,進而發育為有效穗。分櫱發生越早,在主莖拔節時葉片數越多,根系也越發達,獨立營養的能力更強,成穗率更高,稻穗也會越大,所以在生產中促進分櫱早生快發,多爭取低櫱位分櫱發生,是提高分櫱成穗率,保證足穗的關鍵。

另一方面,主莖拔節後水稻植株各器官均進入迅速生長階段,根系吸肥量相應增大,若此時土壤養分供應不足,一部分較大的分櫱也會陷入生長停滯,最終枯萎死亡。及時、適當施用分櫱肥能夠有效地提高分櫱成穗率。如果分櫱總數過多,則應及時控制稻田水分、養分的供應,採用曬田等措施抑制植株過分旺長,促使一部分分櫱死亡,有利於改善群體的通風透光條件。

水稻插秧後,葉片不斷增加,分櫱持續發生,群體葉面積越來越大。在拔節期前後,群體光照情況往往已成為明顯影響植株生長的條件。如果群體過度繁茂,一些較大的分櫱(三片葉以上)也會因為互相遮蔭、光照不足而陸續死亡。因此,生產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時曬田,防止過早封行,保證足夠的光照強度,這樣只要後續能保證良好的肥水條件,主莖同化產物供應充足,一部分小分櫱也能得到主莖的養分輸送,可以繼續生長,出葉加快,後期也能夠成穗。

如何改善分櫱過多情況

所以想要水稻長勢良好,產量高、穩,就要合理控制分櫱,因此對於分櫱過多的稻田,要進行以下的管理措施:

1、排水曬田

如果發現水稻分櫱過多的時候,要及時的排水曬田,不僅可以有效的控制無效分櫱的產生,還能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有利於後期的養分吸收和抗倒伏能力。

曬田的標準是葉片略微發黃,雙腳站立無痕跡。

等曬好之後要及時覆水,水層以3~5cm左右為宜,可以促進有效分櫱的產生。

2、合理追肥

水稻在施用過量氮肥或者偏施氮肥的時候都會導致無效分櫱大量產生,所以在水稻拔節孕穗期追肥的時候儘量少用氮肥或者不用氮肥,以追施鉀肥為主,可以促進莖稈粗壯,有利於形成大穗。

一般是水稻抽穗前15~20天左右,追施15斤左右的氯化鉀。

3、病蟲害防控

水稻分櫱過多會降低田間的通風透光能力,導致田間鬱閉引發一些病蟲害,所以此時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對紋枯病、稻飛蝨、鑽心蟲等要重點防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