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卻做了回惡人,殺兩個賢士立威

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商朝和紂王一起,湮滅在熊熊烈火之中,周朝建後,最大的功臣姜子牙沒有封神,也沒有做神仙,而是接受了齊國作為封地,到東方去當齊公了。

在周崛起的時候,姜子牙協助文王、武王推行德政,對內不斷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策。除此之外,他們還到處尋訪賢明人士,天下為此歸心。不過當天下平定之後,姜子牙到達齊地,卻彷彿變了一個面孔。

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卻做了回惡人,殺兩個賢士立威

在遙遠的周朝初年,國家的概念並沒有完全形成,君主的權威也沒有完全樹立。在中原大地上,各個部落、諸侯大約有幾百個之多。有些部落雖然聽說了商朝的覆滅,但也沒有將周朝當回事。

姜子牙率領部隊浩浩蕩蕩開往齊地時,就遇到了抵抗。當時他們顛簸勞頓,行軍速度相當緩慢。在達到營丘附近時,姜子牙晚上聽到一些老兵偷偷議論:咱們這些人,一點都不性急,慢慢吞吞的,哪像個建國立都的樣子。殊不知機會難得,說不定就讓人捷足先登了。

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卻做了回惡人,殺兩個賢士立威

姜子牙覺得很有道理,頓時睡意全無,他立刻叫醒了全部隊伍,星夜兼程趕路。果然,就在淄河西岸,他們遇到了萊國的軍隊。萊國本是商朝的藩屬國,國君聽說商紂已亡,自以為有機會亂中討個便宜,也發兵佔領齊地。

這樣,姜子牙便在淄河西岸與萊國軍隊打了一仗。戰爭的結果不出意外,周朝的軍隊剛剛經歷過大戰,經驗豐富,姜子牙的指揮能力更是出神入化,所以輕鬆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不過,這一仗也讓姜子牙反思了自己的政策,改變了在周地時的寬容的風格,而採取了相對嚴謹的方式來治理剛剛建立的齊國。

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卻做了回惡人,殺兩個賢士立威

姜子牙宣佈,要以法治齊國。他將周地的典章制度如數的照搬到齊地,並且嚴格要求官員們照章辦事。不過,仍然有一個官員卻違抗了姜子牙的命令。

這個人叫做營湯,擔任司寇一職。這個官名我們現在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在當時是和司馬、司空、司士、司徒並稱的。它是管理刑獄、糾察之事,和後來的刑部尚書差不多。

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卻做了回惡人,殺兩個賢士立威

營湯有私心,依法治國就表示不徇私情,這樣對於國家的法律制定、頒佈、實施都是有好處的,不過對於他個人就沒什麼好處了。於是,他表面上還是尊重姜子牙,私底下卻宣傳要善待百姓,還藉著“仁義”旗號。他所謂的“仁義”就是隻要賄賂了他,就可以不遵守法律,就可以肆意妄為。

姜子牙覺察到這個人,毫不猶豫的處死他以明正典刑。這一下,舉國譁然,上下官員再也不敢違抗齊公姜子牙的命令了。

處罰有罪的官員是好事,也是新來齊地的姜子牙立威的手段。但是,姜子牙卻急於求成,殺了另外兩個頗有賢明的人,成為他的黑歷史。

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卻做了回惡人,殺兩個賢士立威

當時在東海上,有狂矞、華士兩個兄弟。他們號稱是世外高人,他們既不效力於商朝,也不願意做周朝的臣子,更不聽從齊國的號令,只希望能隱居起來,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這二人不但沒有作惡的行為,相反在當地人之中名望很高。

對於這種人,後世稱之為隱士,歷朝歷代都有,包括在武王起兵之前也遇到過伯夷、叔齊兩個隱士。說來也奇怪,同樣是隱士,同樣是對待周朝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當商朝沒有推翻之前,周武王拔刀要殺伯夷、叔齊的時候,姜子牙極力阻止,讓他們留下了“不食周粟”的美名。然而現在在齊地,姜子牙聽說狂矞、華士兩兄弟的事後,竟然決定要處死他們。

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卻做了回惡人,殺兩個賢士立威

這個訊息傳到了鎬京,武王和周公都非常震驚,他們勸說姜子牙,天下已定,對於這些沒有做什麼惡事的隱士,應該網開一面,以此彰顯天子的大度。然而姜子牙則回覆說,這些人只自私自利,不尊重天子的威儀,更不為國家盡力。好比一匹千里馬,不為人驅使,不肯做事,這就是“害群之馬”,只能殺一儆百。

姜子牙在齊地,就擊敗了萊國軍隊讓諸侯震懾,處死了司寇營湯讓官員驚醒,殺害了狂矞、華士讓百姓畏懼。不到五個月,齊地被管理得井井有條,他又不遠千里會鎬京向武王報喜去了。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