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第一村”的“莓”好時光

“草莓第一村”的“莓”好時光

在育苗示範棚裡,董兆付(左)和黨員種植示範戶李萬選一起檢查新品種草莓苗的分根情況。記者 徐群群 攝

□記者 徐群群

“同一個草莓同一個世界”,9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鹽都區潘黃街道新民村境內的鹽都現代農業產業園,佇立於入口處的巨大標語彰顯了新民村人對草莓事業的萬丈豪情。

在鹽都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育苗示範棚裡,記者找到了低頭忙碌的全國農業勞模、鹽都區草莓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在這片“萬物互聯”的草莓種植智慧工廠,董兆付透過手機操作,就可以實時調整自動通風、調節光照強度等引數。作為全村第一個引入高架無土草莓種植技術的人,董兆付透過三年的鑽研和實踐證明,高架設施農業能減少用水50%、減少肥料使用60%、增效40%左右,還可以大大提高作業者的舒適度,更適合城市白領休閒採摘。在他的推廣下,該技術在新民村得到了快速推廣,新民村已擁有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的高架無土草莓種植園。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成為董兆付的標籤。當年,正是在他的示範帶領下,“小草莓”成了全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2007年,董兆付和6名黨員帶頭試種120畝草莓,第二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還略有盈餘。村“兩委”立即向全村推廣草莓種植,並創造性採取了“黨員幹部牽頭擔保和種植戶聯戶擔保相結合”的辦法,幫農戶解決了資金問題。就這樣,黨員帶著202名農民一起幹,設施規模種植面積達到了4000畝,種植品種從最初的草莓拓展到了葡萄、火龍果、紅心柚、獼猴桃等20多個水果品種。

“新民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全村依託產業發展共同致富。村裡找好路子、搭好舞臺、做好服務,讓老百姓自己經營。”董兆付說,目前,新民村的6100畝土地100%流轉,1034戶村民中有208戶種植草莓、葡萄,有2200多名本村村民、附近居民、外來務工者在村內從事水果種植工作。村裡的農場、果園主基本都是本村農民,大多承包10畝至20畝土地,一年純利潤三四十萬元,真正做到了藏富於民。為了幫助農戶種好草莓,村裡出資從外地高薪聘請草莓種植專家,每天都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村民種植。

2018年“鹽都草莓”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9年,第二屆國際草莓品牌大會公佈,“鹽都草莓”品牌價值達7。1億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四;“江蘇草莓看鹽城,鹽城草莓看鹽都,鹽都草莓看新民”已成為草莓行業的共識;新民村在成為第九屆世界草莓大會中國·鹽城分會會場之後,還將成為2025年第十屆世界草莓大會的主會場……小小的草莓,不僅撐鼓了村民的錢袋子,還讓新民村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村情概況

新民村隸屬於潘黃街道,鹽靖高速、鹽徐高速交相貫通,區域面積5。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00畝,下轄7個村民小組,有1034戶、3853人。2020年底實現三業總產值3。01億元,其中主導產業農業產值2。08億元,集體積累2400。71萬元,經營性資產156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0元。該村先後榮獲江蘇省民主法治示範村、江蘇省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稱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