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佛系少年王維:中狀元不寫詩,當官也不寫,被貶後卻邊走邊寫

公元721年,這是王維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金榜題名,高中狀元,直接包分配工作,鑑於其出類拔萃的音樂才能,成為一名太樂丞,在朝廷負責禮樂事宜。王維這一波操作,在古代絕對算是夢幻開局。好景不長。不過幾個月,這個一來到京城看起來就一帆風順的少年很快受了挫,出走長安。正是這一次出走,為其後來的山水田園詩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偽佛系少年王維:中狀元不寫詩,當官也不寫,被貶後卻邊走邊寫

山水畫青年王維的兩次高光時刻 都沒有寫詩王維15歲的時候,單槍匹馬上京城闖蕩。並憑著驚才絕豔的才藝,出塵的外表,很快在京城圈子裡混得風生水起。古代讀書人,寒窗苦讀十幾載,就是為了考中科舉,所以金榜題名也是人生四樂事之一。這也是王維此次來到京城的目的。但在古代,要中科舉很不容易。只看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甫縱然有天縱之才華,依然屢考不中;韓愈則是19歲時名落孫山,後來長期盤桓在京中,又考數次,才終於考了第十三名。可王維不僅一舉榜上有名,還是以狀元及第,這有多了不起?在唐一代著名詩人中,他是唯一一個獲得此殊榮的。

偽佛系少年王維:中狀元不寫詩,當官也不寫,被貶後卻邊走邊寫

科舉考試但有一個現象很奇特,一般詩人通過了如此難以攻克的科舉考試,總要寫詩發條朋友圈讓大家轉贊評吧,然而王維沒有。在王維現存的詩歌中,有他15歲時寫的詩,有他在去京城途中路過秦始皇陵墓有感而發寫下的詩,有在京漂時候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但偏偏沒有關於考試高中的詩篇。不僅中舉時沒有詩,及到被授予官職,當上了官,也沒有寫詩。但由此就認為王維真是個佛系青年,不為功名榮華所動,那倒也不是。因為很快,王維便因為伶人舞黃獅子案而受到牽連,離開長安被出濟州。從長安到濟州這一路,王維心裡那叫一個百感交集,在這豐富的情感影響下,詩歌靈感不斷迸發,一路走一路寫。

偽佛系少年王維:中狀元不寫詩,當官也不寫,被貶後卻邊走邊寫

濟州風光在一年的時間裡,中狀元,當官,被貶,從高峰到低谷,也就是一個轉身的距離。從長安到濟州 王維詩興大發 邊走邊寫王維從長安出發後,一路往濟州行去,他經過了河北、鄭州、滎陽、滑州等地。剛走到鄭州,王維便寫下一首《宿鄭州》,抒發此次路途中的心情與見聞。宿鄭州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他鄉絕儔侶,孤客親僮僕。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蟲思機杼悲,雀喧禾黍熟。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此去欲何言,窮邊徇微祿。早上才從洛陽辭別,晚上就寄宿鄭州。人在他鄉,無人相伴,只能孤單地與僮僕為伴。遠望已經看不見洛陽城,映入眼簾的,是綿綿秋雨晦暗了的平陸。接下來的幾句是王維此時眼中所見的村居生活,滿溢著田園風情——

偽佛系少年王維:中狀元不寫詩,當官也不寫,被貶後卻邊走邊寫

鄉村風光從那遠遠的青草的邊際,老農緩緩歸來;在濛濛細雨中,村童悠然地放著牧。主人家住在東邊肥沃的水田旁邊,已經成熟的莊稼環繞著茅屋生長。蟋蟀與織機交織鳴叫,雀鳥嘰嘰喳喳熱熱鬧鬧,穀物一派成熟的景象。此景過後,最後四句詩人抒發情感,“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這兩句倒過來理解更好容易體會詩人寄予在其中的感情:明明昨晚還住在金谷,明天卻即將要渡京水了。這兩句表明了一種強烈的時空錯位感。小時候讀書君每年寒暑假都會到隔壁市去看望祖母,到臨別頭一天,就會產生這樣的感慨:我今天還在這裡,明天卻要回到家裡,相隔幾十裡,卻是與祖母分別了。所以詩人在此處,應是在描述一種不得不遠去的心情。可為什麼還是得去呢?不過是到邊遠之地掙一份薄祿罷了。

偽佛系少年王維:中狀元不寫詩,當官也不寫,被貶後卻邊走邊寫

雨中莊稼在此次路途跋涉中,詩人心情本是鬱郁,從最後幾句也可看出,他內心低沉黯然,但中間繪入的幾聯鄉土風物,卻很好地融入詩的意境中,使著寧靜悠閒的村野之景成為這低沉路途中的一抹亮色。這是王維早期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對自由悠閒鄉居生活的一種豔羨之情,為此後他的半仕半隱生活、山水田園詩歌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在此後的路途中,王維又寫下《早入滎陽界》《千塔主人》等詩歌,同樣有著這種描寫鄉村景象的詩句:秋野田疇盛,朝光市井喧。漁商波上客,雞犬岸旁村。(《早入滎陽界》)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所居人不見,枕蓆生雲煙。(《千塔主人》)尤其“所居人不見,枕蓆生雲煙”這幾句,頗有淵明風格。

偽佛系少年王維:中狀元不寫詩,當官也不寫,被貶後卻邊走邊寫

山谷生煙雲讀書君曰當年輕的王維處在長安權貴圈子裡的時期,他經歷兩次人生的高光時刻——中狀元,當官從仕,儘管憑藉各方面的才能混得如魚得水,卻鮮有重要的詩歌留世。而當他第一次離開長安出走濟州,懷著滿心的落寞與不甘,卻又邊走邊寫。從對其後來詩歌風格形成的影響來說,這次出走顯得比其單槍匹馬孤膽闖長安更加重要。而當他後來再次回到長安,不久之後又迎來第二次出走:問邊河西,出走塞外。這次,他又寫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等邊塞詩歌。兩次從長安出走,讓王維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人群,對鄉村勞動者、邊地生活有了一些理解,個人情感感知也更加豐富,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而“文章憎命達”,此似乎也可引作例證。參考資料:關於王維中舉時間,去濟州的線路,本文均參考王志清《王維詩傳》中的王維生平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