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兩場著名保衛戰一瞥

“九門為京城門戶,現分派諸將守護,如有丟失者,立斬!”“安定門,陶瑾!”“東直門,劉安!”“朝陽門,朱瑛!”“西直門,劉聚!”“正陽門,李端!”“崇文門,劉得新!”“宣武門,湯節!”“阜成門,顧興祖!”……“德勝門,于謙!”記得這個情節嗎?這是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第101章的原文,生動描述了明朝中期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京師保衛戰。當時的皇帝明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也先,結果明朝精銳大軍損失殆盡,無數朝中股肱之臣都被俘虜,連皇帝朱祁鎮都做了階下囚,被迫“北狩”,這便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中國歷史上兩場著名保衛戰一瞥

也先感覺這是一次天賜良機,可以一鼓作氣攻下整個中國,再度在中原大地上演異族統治的戲碼。本來興隆昌盛的大明王朝竟然轉瞬之間到了危如累卵的地位,亡國之患近在目前。這個時候,這種時局,正是呼喚英雄的時候。英雄應約而至,不過這英雄竟是個書生——時任兵部侍郎于謙。

中國歷史上兩場著名保衛戰一瞥

皇帝北狩,京城無主,英宗親弟朱祁鈺奉太后旨意監國,可是戰是和,能戰能和,雖然朱紫滿朝,卻無一人敢做主能做主,于謙力排眾議,力主戰守,“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便出現了上面“謙自領德勝門”的決定。也先大軍壓境,京師九門防守,惟德勝門最為重要,于謙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悍不畏死,不光親自上陣守這個最重要的城門,還發布軍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出城禦敵之時,竟還下令關閉城門,這就斷絕了自己的一切退路,也因此鼓舞了整個大軍的鬥志。“於是士卒皆死戰”,也先銳騎便被擋在了城門之外,京師保衛戰也就取得了勝利,這就是蘇軾說的“成大事者,不必惜身”的道理。于謙深知並實踐了這一道理,才留下了“幸賴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的美名!

中國歷史上兩場著名保衛戰一瞥

在唐代,也有一場這樣的城市保衛戰,同樣的大廈將傾,同樣的可歌可泣,這就是著名的睢陽保衛戰。唐玄宗李隆基晚年荒淫,朝政日非,社會矛盾激化,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也在加劇,爆發了持續多年的“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麾下鐵騎一往無前,一度繁榮到極點的唐王朝危在旦夕,潼關、長安等國之重鎮都相繼失守,各地更是望風而靡不堪一擊,開城獻關者不知凡幾。這次的皇帝比明英宗朱祁鎮幸運些,沒有落到敵軍的手裡,但也一溜煙躲到巴山夜雨的蜀地了。睢陽,是中原重鎮,叛軍志在必得,叛將尹子奇帶兵十三萬包圍睢陽。當時的睢陽太守許遠獨立不支,向張巡告急,張巡便自領軍入睢陽城和許遠共守。許遠當時的官位比張巡要高,但他深知自己為人寬仁厚道,可以在盛世太平之時善撫境內之黎民百姓,當此國難艱危戰火連天之時,卻很難挽狂瀾於既倒,他見張巡應約守此孤城,是個大好男兒,便主動提出讓位給張巡,由張巡全權指揮睢陽之事,他做副手,如此以國家大義相托,張巡怎麼能拒絕呢?

中國歷史上兩場著名保衛戰一瞥

此後便是張巡主持大局。最開始,睢陽城內尚有幾萬士卒,雖然叛軍仍然數倍於睢陽,但張許二人以為還可以支撐,只要等到援軍到來,叛軍自然可一網成擒。誰知國家大勢傾頹如此,等了一天兩天幾個月,朝廷的援軍還是沒有到,張巡和許遠便商量,只能派出人去向鄰近的唐朝將領,看能不能找到援兵。派出的這個人叫南霽雲,他去找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求救。

中國歷史上兩場著名保衛戰一瞥

賀蘭這個人重私心而輕公義,竟然覺得張巡許遠堅守孤城名聲遠播勝於自己,因此不派兵救援。但賀蘭看上了南霽雲的勇氣忠心和膽略,不僅不想派兵,還要留下南霽雲聽命於自己,和他聽歌吃飯,就是不談派兵的事兒。南霽雲已經心知肚明,在宴席上慷慨陳詞:“我來的時候,睢陽計程車兵百姓已經一個多月吃不到飯了。你現在讓我飲酒作樂,我怎麼忍心?就是吃,也咽不下去。”說罷就拿出自己的佩劍,一把割斷了自己的一根手指頭,鮮血淋漓卻還是感動不了賀蘭進明。南霽雲一腔憤慨,騎馬便走,到了城門口,手挽雕弓一箭射向城門口的佛寺的牆磚之上,指著這根箭發誓:“老子現在要回睢陽了,等我破了賊軍,一定要取你賀蘭進明的人頭!”回到城中又怎樣呢?還是沒有等到援軍,無奈、痛苦但更激發張許等人的英雄意志!城中已經沒有糧食吃了,張巡便殺了自己的姬妾,許遠便殺了自己的僕人,來充作食物以與叛軍作最後的決戰。“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睢陽城最終還是破了,張巡、南霽雲都隨之殉國了,許遠被俘虜,不久也被害死了,這場孤城落日的生命絕唱也落下了帷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