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昨天,隨著小米的一紙公告和一場釋出會,一隻飄在天上許久的靴子終於落地了,小米造車實錘。公告中還給出了三個瞠目結舌的資訊:

1、首期投資100億人民幣

2、十年投資100億美元

3、小米汽車為小米全資子公司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至於大家都非常重視的雷軍親任CEO,其實在我看來並沒有那麼的重要。

因為對造車這件事來說,雷軍這個小米締造者親自掛帥精神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想要造好車,雷軍必然需要尋找資深的汽車行業人才來管理公司。讓我們再等等未來小米新公告關於實際人事任命的進一步披露吧。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在釋出會上除了上面這句特別鼓動人心的宣言之外,小米還透露了幾個重要的資訊,非常值得大家仔細玩味一下。

■ 造車決定的原點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2021年1月15日,小米董事會正式建議研究電動汽車的前景。從1月15日到現在的75天時間裡,小米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因此,這段時間關於小米要造車的訊息才如此甚囂塵上,中外媒體都頻頻爆出大量小米造車有鼻子有眼的訊息。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但是,要讓我相信,小米造車就是這75天之內做出的決定,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要知道小米名下與汽車有關的專利申請已經有超過800件,最早的能追溯到2012年。小米造車必然是經過了長期的戰略思考之後,才做出的決定。百億美金的長期投資,百億人民幣的先期投入,如此天文數字的的投入,僅僅在1月15日才開始謀劃,誰都能看出來這不可能。

也許真的早在當年遙控玩具車的擦邊球廣告時期,小米就對造車蠢蠢欲動了。嗯,讓我們再來回味一下小米集團總辦副主任、原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徐潔雲此前對小米造車的迴應: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 雷軍的造車思考

雷軍在談論1月15日至今,做決定的這個痛苦過程當中,他主要思考的要點是:勇氣、決心、體力、投入。我相信,最終做決定的這個過程的確有可能是發生在這最後的75天時間裡。此前長時間對智慧汽車行業的關注與先期投入已經慢慢累積到了一個要麼立項,要麼放棄的程度,不論是董事會還是雷軍自己,都無法再繼續忍耐小米與造車之間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和我一樣全程看了釋出會,還會發現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細節:雖然雷軍關於造車的發言不可謂不煽情,但時不時下瞟的眼神還是證明了他在一個字一個字地念提詞器上的發言稿。

此外,雷軍在談到是否決定造車時的糾結的時候,話裡話外隱隱約約也有一股“全網都在催我造車”的味道。

宏大的英雄主義情感敘事背後,往往更多的是資本不斷擴張的現實慾望。在此前的各種報道中都曾提到雷軍創業的思路是“順勢而為”,只是對於小米造車,我們並不知道多少是自己“順勢”,又有多少是資本層面的“形勢所迫”。

當然,最終小米造車的決心已下。勇氣、決心,我相信雷軍是不缺的,從他的發言中也能聽出來,這兩個詞說的非常堅決而順暢。

後面體力、投入,可能才是雷軍的顧慮所在。畢竟他看到過李斌親力親為的跑各個城市的車友活動,對於同樣重視使用者生態的小米來說,在產品投放早期,甚至是研發階段,都會與使用者保持密切互動。這方面,已經冗事纏身的雷總是否還能有足夠的體力與投入來應對造車,的確是他自己需要認真考慮的事情,所以在釋出會上,“為小米汽車而戰”這句話相信雷總更多的是喊給自己的。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 信心的來源——錢!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鈔能力是小米進軍造車最大的底氣,這是釋出會上透露的內容。

108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餘額是小米最大的信心來源。看過了這麼多造車新勢力的燒錢過程,也參與了近十家造車新勢力的投資,雷軍對於智慧電動汽車的吞金能力非常清楚,因此,直到手機業務做到全球第三,擁有過千億的現金儲備的這一年,小米才認為自己的手機業務護城河已經初具規模,可以開拓第二戰場了。

當然這麼多的現金儲備除了是底氣之外,也是小米要投入智慧汽車的原因之一。龐大的現金必須尋找可靠的投資標的實現保值增值,否則很快就會被去年和今年各國央行發瘋一樣放出的水給稀釋掉。這個時候,手裡攥著超額的現金,那就是燙手的山芋,必須馬上尋找可靠標的投出去,而小米目前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成立全資子公司的方式,的確是消化當前龐大現金儲備最高效的方法了。

除了鈔能力之外,龐大的研發團隊和現存的完善生態也是小米的底氣所在。但相比之下,這兩者並不是必要條件,畢竟現在的研發團隊不是做汽車的。讓消費者掏幾萬塊錢,買臺車配合自己現在的數字生態,即便對於米粉這也非常的瘋狂。

再說了,雖然有這麼大的現金儲備,從手機研發到小米生態鏈上的種種產品,無處不需要錢。千億資金看上去龐大,在官方的公告中能分給汽車專案的,不也僅僅只是十分之一。

■ 造車真的是個好主意嗎?

說了這麼多小米造車的正面思考,下面該開始潑冷水了。

首先,在釋出會當中,有這麼一頁內容,筆者是不敢苟同的。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並沒有這麼多人希望小米造車,更多的人還是更希望小米造手機、甚至造房。

也並沒有都認為小米一定能贏,因為前面輸掉的真有不少。

這裡不說那些不靠譜的,就說一個大家特別惋惜的造車半途而廢的例子——戴森。

相信不少朋友已經都快淡忘戴森當年製造的那臺電動車了吧。來,先給大家喚醒一下記憶。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當年戴森試製的這臺電動車,近千公里續航,雙200千瓦電機,四輪驅動,0-100加速4。2秒。將近一年以前,戴森在宣佈放棄造車計劃的同時,已經對外公佈了這臺已經完成研發試製的樣車。可以說,看過這臺車的每個人都會驚歎於這臺車的先程序度。要知道,這些引數並不是出現在PPT上,而是去年5月份就落地的真實產品。

戴森在高能量密度電池,高動力密度電機方面都有雄厚的技術儲備,同時在吸塵器、風扇等家用電器產品方面的利潤豐厚。當年戴森為電動車準備的資金規模也是8億英鎊,和小米的這100億人民幣的先期投入相當。

但是在造出成品之後,因為產品的成本高昂,價格可能遠遠超過市場承受能力。戴森老爺子也算異常果斷,終止了專案,只是保留了電池和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並利用造車期間積累的技術轉戰電池和機器人領域。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小米要想避免像戴森這樣令人遺憾的結果,以下兩關是小米必須要過的:

1、產品定義

這是小米在研發階段最大的關卡,究竟要造一臺什麼樣的車?

汽車不像消費電子產品,產品定義相對簡單,但是汽車就不同了,定義的維度非常之多,究竟什麼樣的產品才是適合米粉的?恐怕在進入產品研發階段之前,這個定義階段就能榨乾無數工程師的腦仁。

從現在的輿論期待上來說,小米最有可能先期推出的產品大機率會是一臺類似於

Honda

-e的高品質迷你智慧汽車——這顯然更符合人們對小米做年輕人的第一臺智慧電動車的期待。

靴子落地之後,小米造車的下一步該邁哪條腿?

這種期待背後,有一個核心要素:小米汽車的第一款產品必須便宜。小米價效比之王的品牌印象已經深入人心,消費者,米粉們希望小米殺入汽車市場,期待的也是一臺擊穿市場價效比底線的產品。

小米造出的第一臺電動車,要便宜,要好看,要好用——成年人全都要的毛病在消費電子產品端實現起來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在汽車產品方面,全都要實在是不太現實。

這對雷軍和整個小米來說,都將是一個最大的難題。

2、產能建設

如果小米成功邁過了產品定義這個關口,用2-3年時間、100-200億人民幣的研發投入,成功地研發出了一臺廣受歡迎的小米汽車初代目。那下一個關口也就隨之而來了——產能建設。

產能是幾乎每一個造車新兵的噩夢。對於小米來說,這一關同樣不好過。

消費電子產品的供應鏈規模和汽車製造的供應鏈規模比起來,絕對是小巫見大巫。但製造業,歸根結底其實比拼的就是供應鏈能力,這方面小米要麼聘請外援,要麼找個目標收歸己有。

同時,我們也讓知道汽車的品控也不像消費電子產品那麼好掌控,不要以為電子產品零件小,品控難度就高。其實恰恰相反,因為零件小,公差小,零部件要求更嚴格,所以在最後的總裝生產環節,品控的難度相比於汽車反而不高。而汽車因為零件尺寸有大有小,公差大,實際上在最終的組裝生產階段,品控難度會非常高,看過

特斯拉

品控和做工的朋友相信都能理解這個說法。

■ 寫在最後

以上這些只是筆者個人對於小米造車的一點淺見,想要看大家對小米造車訊息的真實反映,我們不妨再看看股市。

然而,可能是之前“狼來了的故事”上演了太多次,31號港股開盤後,資本市場的反應可以說是非常平淡。小米股價小幅拉昇了2。5個百分點之後,股價維持在26港幣左右,距離今年最高時35港幣的頂點還有相當的距離。

此外,讓我們回到開篇的標題,小米的造車靴子終於落地了,那麼穿上靴子的小米汽車下一步究竟應該先邁哪條腿呢?

人!搶人!這是小米汽車下一步的必然動作,從車企搶人,從車企的供應鏈企業搶人!想要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必須要給自己找到一個學習的物件和渠道。雷軍說小米學習能力極強,那麼自然就會給自己找個好老師,現在處於汽車行業頭部的這些企業,給你們的人力資源部門發預警吧,防火防盜防小米吧。

搶人之後呢?搶供應鏈,搶收購,不論是整車製造企業還是核心的供應鏈企業,都有可能成為小米汽車收購的物件,畢竟在小米汽車的整體佈局上,汽車製造能力是最大的一款短板。而以釋出會上小米要完全自己掌控造車的態度來推斷,小米採用代工形式的可能性是極小的,所以收購、吸納,進而形成自己的智慧製造能力,這應該是可以預見的最具效率的方式。所以,股市上的親們,擦亮眼睛,仔細分析,看看哪個整車廠或者供應鏈核心製造商有可能成為小米的獵物吧。

最後,電動邦對於小米造車的態度是:信心十足,難度不小。當然,我們也非常希望小米造車能夠又穩又快,讓我們共同期待小米汽車釋出會上價格砸在大螢幕上的那一刻,再次引發一次行業的地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