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號火星首飛背後的思考 未來是人類改造火星還是適應火星?

說到機智號火星直升機前幾天的成功首飛,人們大都在討論它的象徵意義,難怪它首飛之前的熱度一直不高。直到首飛結束幾個小時後資料成功回傳、白宮的拜總遠端向JPL的團隊祝賀、火星車拍攝的首飛影片公佈後,整個輿論才像炸鍋一樣擴散開來,甚至昨晚的跟朋友小聚中,完全不懂航天的朋友也都在高談闊論“機智號成為首個在外星動力飛行的航空器”這一事件。究其原因我想除了現在自媒體無孔不入地推送和訊息的發達外,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這一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很有可能會推動人類在征服宇宙方向上的變化。那麼有人不禁要問,火星作為距離人類最近的類地行星,未來的征服之路如何推進?是人類改造火星還是適應火星?

機智號直升機離地瞬間

首先,機智號直升機在火星動力飛行的成功不僅僅是象徵意義。拜總的接見、媒體的大肆宣傳、甚至連機智號起飛的那片土地都被命名做了“萊特兄弟機場”,還有國際民航組織居然還給了這個機場一個標準名稱“IGY”,呼號就是機智號的英文名。這些不由得讓我們聯想起2011年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後成立的“太空郵局”,當時還覺得這種看得見卻摸不著的太空郵局似乎是在作秀,但隨著大國航天事業推進,這個月底就要發射空間站的“天和號”核心艙,屆時航天員常駐空間站後,甚至未來普通人也能上太空後,郵件包裹往來太空就會成為日常,太空郵局也不會再是擺設。其實機智號火星直升機的意義也是如此,首先它具備極大的象徵意義,但更重要的是希望人類未來在火星還可以保持同樣的生活方式。

人類想移居和征服火星,就必然面對著在地環境的妥協。每天的時間變長,氣候寒冷、重力減小、空氣不能呼吸以及沒有生物等。記得上世紀90年代國內有很多科學探索類雜誌曾報道說美國科學家計劃向火星發射一種藻類,可以吸收火星大氣中的氮而釋放出氧氣,大約經過50年火星的大氣環境就可以發生變化,逐漸適合人類呼吸。這一理論甚至被華納兄弟拍成了電影,在2002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紅色星球》中,詳細描述了人類向紅色星球——火星送去了藻類,並試圖改善那裡的大氣環境,經過幾十年的演化,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時,藻類卻被火星上的一種線蟲類生物吃掉了。人類迫不得已提前乘坐飛船前往火星調查原因。注意,在20年前的《紅色星球》這部電影中,首次出現了火星直升機!而且也是跟現在機智號一模一樣的雙旋翼直升機!

2002年電影中的雙旋翼火星直升機

電影《紅色星球》的開發時間大約在2000年左右,而JPL專家咪咪·昂領銜的機智號團隊則是2015年前後開始立項該直升機專案,但兩種飛機的構型卻是出奇的一致!這不但說明當時的電影創作者背後請教了專業的科學顧問,還意味著人類在環境大不如地球的外星環境裡生存,可控選擇的方式並不多樣。紅色星球電影反映出人類想改造火星,將火星變成地球的環境的一種理想,甚至在20年前就設想出了今天剛剛實現的火星直升機,但依靠人類目前的能力,改造火星環境恐怕還是奢望。近10年來,特別是伊隆馬斯克橫空出世後,人類對火星的征服之路似乎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與其說過往的改造火星環境過於困難,不如說“適應火星”來得更簡單暴力。在幾年前出品的《火星世代》系列偽紀錄片美劇中,馬斯克親自出鏡闡述了未來人類移居火星的生活方式以及面臨的種種困難。在最新的影視劇和馬斯克們的設想中,未來的火星城市不再是類似地球的自然風光,而是被巨大的透明穹頂包裹的一個個巨大生態艙相連,進而延展成一座座城市,穹頂之下是生活的人類與動植物溫室,穹頂之外有機器轟鳴的採礦場、水和氧氣的合成系統和定期的“星際飛船”航班——對,就是馬斯克家研發的那種。這似乎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建造火星城市的方案,而且是可行的。

現階段設想中的火星城市

馬斯克在最近的推文中表示,“開發火星的意義在於宇宙的多樣性,當某些生物物種在地球上已經消失後,試想一下他們還可以在火星上存在”。這是多麼偉大而又魔幻的一種想象,但以馬斯克為代表的SpaceX和NASA們都在向著這個目標前進。2017年曾經有一部名為《回到火星》的太空文藝片上映,講的是第一個火星上出生的男孩加德納回到地球找爸爸的故事。加德納代表的就是火星的新生代,他的身高、骨密度甚至體內某些微量元素已經與純種的地球人有了明顯的不同,導致它回地球前需要給骨骼內注入大量的金屬強化物質以對抗地心引力,此外加德納的心臟也承受不住地球的“呵護”差點丟掉性命。這些雖然是科幻和想象,但也是未來人類移居外星的一種必然。第一代也許在為生存而奮鬥,但火星上出生的下一代,儘管遺傳的是人類的基因,但他們與我們已經有了變化,也可以說是人類逐漸適應了火星。

馬斯克曾經說過,希望自己死在火星上。而他的公司現在幾乎月月炸飛船也是在向著這一目標前進,這說明地球上有這麼一批人真的在向著移民火星而努力。因此未來火星的第一代人類將在火星搭建一個基本的生存圈,在無法短期內改造火星環境的前提下,將“火星城市”這一片小的人類聚居地建設成類地球的運轉環境,為下一步大規模開發火星打前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許未來的人類真的可以改造火星,只是那時的火星人類還是地球的人類嗎?這可能是一個哲學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