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又開先河,改造出一家年輕人也愛逛的菜場

一邊貨架上掛著的電子價籤顯示出每瓶葡萄酒來自全球哪個原產地,另一邊的豆腐鋪老闆則手起刀落麻溜地“約”上一塊適合煲湯的鹽滷豆腐裝進袋裡,分量準確得不用過秤。

孩子們趴在魚缸前認著空運來的大波龍、帝王蟹,老人們和相處十多年的肉攤老闆娘絮叨著家裡孩子在外地上學的生活瑣事。

這邊廂不時響起自助收銀機掃碼結賬的滴滴聲,那頭則是菜攤老闆與熟客間心領神會的順手“抹零”……

這是浦東華高農貿市場每天都會發生的生活圖景,數字化生活與傳統菜市奇妙地交織在一起,這裡已經成為居民們公認最新最熱門的小鎮地標。

新年伊始,上海正式釋出《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數字城市的目標,讓市民生活實現數字化轉型,創造優質普惠的數字生活“新圖景”。

浦東,又一次走在了轉型的前列。

12月25日,隨著盒馬mini華高店開業,浦東高行鎮的華高農貿市場改造專案終於成功收尾。盒馬是這個市場裡最大的一個“檔口”,比菜場改造後的其他攤販恢復營業整整晚了兩個月,這個安排背後,是來自政府和市場業主方的良苦用心。

市場業主方上海悅聖商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建美,對媒體解釋了做出這一安排的真正原因:“如果盒馬先營業,周邊居民便會認為,改造後的新市場已明確了中高階的調性,那麼市場那批原先追求價效比的中老年客群就再回不來了。因此,讓傳統菜場先開張,把他們的老顧客穩住,再由盒馬帶來新客群,這樣雙方都不吃虧。”

原來,面對新零售的“來勢洶洶”,勇敢轉型的浦東菜場,也會有擔心和顧慮。

好在,傳統菜場重開,老顧客大部分回來了。到盒馬新店開業,效果已經超出了吳建美的預期。連菜場保安都驚訝地說,在這裡工作十餘年,頭一回見到這麼多年輕人湧進來。

“原先,菜場只有一撥早市生意,中午、下午多生意清淡。但現在,每天下午五六點都會有一撥晚高峰,年輕人下班後先來盒馬逛逛,整個市場的營業時段延長了,直到晚上10點都有生意。”

從資料來看,盒馬Mini華高店開業頭三天,使用者數達8856人,多是華高菜場改造設計之初就最希望吸引的50歲以下、尤其是40歲以下客群。這對市場而言,完全是增量。

年輕人重返菜場,老市場煥發新生。對於發生在浦東的這一個小小的改變,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中心主任勞幗嶺教授,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那份心態上的改變:“攤販(的心理)從原來覺得你來搶我飯碗,轉變成我可以和你做差異化。他們能清楚地觀察到,原來新零售也並不是每一樣都能做到面面俱到,我們之間也可以形成錯位競爭。反過來說,網際網路企業也從這些經營了多年的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他們不曾想到的這種服務的增量。”

勞幗嶺認為,線上新經濟推動了線上線下互補共贏。“在新年伊始,我們看到對於買菜這樣的民生場景,從上海走出了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好案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