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定修行的果位?必須身心雙修,無須討論境界!

善良並不代表解脫;而有智慧的人,有正知、正見、正法的人,才能真正解脫。

如果一個人的“德”比“得”高時,這個人就會無法拒絕得到許多東西,就像天降福,為什麼要降福呢?就是因為他德厚。如果相反,“得”比“德”高了會產生什麼現象?這個人就會無法抗拒地失去,必定會出現災難。就像有些人好不容易賺到錢,突然生病住進了醫院,看病就花了幾十萬。因為宇宙有一個規律,萬事萬物會自動恢復平衡。這便是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德不配位”,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時,應該自省,自己外在得到的是不是比內在多了,多了就要補德。有智慧的人,會將多餘的主動奉獻給社會和世界,這樣“得”和“德”的天秤就會平衡。如果不主動貢獻,天秤就會失去平衡。

這就是:厚德厚物;薄德薄物;缺德缺物;無德無物。

如何衡定修行的果位?

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嗎?

你能節制自己的慾望嗎?

你敢於直面內心的罪惡,並且公開懺悔嗎?

你能夠反省自身的錯誤,並且痛改前非嗎?

你能釋然內心的負面情緒,從焦慮、懷疑、恐懼、仇恨、妒忌、羨慕中解脫嗎?

你能在命運沉浮,利益得失中胸懷大度,在命運多舛時豁然開朗,安詳自在嗎?

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這些,看似簡單,實乃一步步人生艱辛的選擇。這些貌似平常,一顆顆凡夫心的抉擇,卻踏踏實實、真真實實地塑造著你靈魂的未來。

何為果位?心離諸幻之程度,見證本心之解脫,接納煩惱之安詳,貪慾熄滅之涅槃。——轉載

問:以上說法,有點像是小乘的可思議觀法,妙觀察智的用法,遠不止那麼簡單吧?

答:懂“心能轉物”,就能把六塵直接轉為心中的清淨莊嚴相,為起用妙觀察智。

佛法分為世俗諦和勝義諦,了義和不了義,上文從世俗諦和不了義的說法也沒有錯,您說的聖義諦和了義的說法,“心能轉物”的前提也得分別諸法智慧。

問:既然心為主,修心不就行了,為何強調要身心雙修?

答:身心一體,古往今來修行離不開對身體的鍛鍊!其實我們身體內的心肝脾肺腎對應于思想上的仁義禮智信。踏踏實實地鍛鍊心肝脾肺腎,也就是完善了仁義禮智信,也就打開了一個個脈輪,也就超越了一個個慾望……超越了才能全然的定,吃飽了才能真正踏實幹活,這才能在禪定中隨心所欲而無懼。無非是增加身體和心靈的正能量而已。身體正能量是鍛鍊身體,心靈正能量是行善積德。

問:為什麼不能討論境界呢?

答:討論境界就是執著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過來人會告訴你不要執著境界,因為在心靈的世界上,你還只是個小孩子而已,小孩子是不辨是非,又沒有自救能力,所以為了避免危險,大人會告訴你別和陌生人說話。所以不用太羨慕別人的一些境界,只要自己踏踏實實的按照老師和家長的話就行了!該鍛鍊身體就鍛鍊,該唸書就好好唸書……那些境界都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風光,都會有的。等你長大了,經歷了哪些風景,也就不值一提了!哪個成年人不都忙著做事,誰有功夫談山論水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