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國產潛艇通訊中繼機亮相,未來將採用C919平臺?

近日有媒體公佈了一張疑似國產潛艇通訊中繼機的照片,照片中基於運-8平臺改裝的特種機在其機腹和機尾處安裝有拖曳天線,這也是繼運-8反潛巡邏機後,又一款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國產高新機型,隨著人民海軍核潛艇家族的不斷壯大,在通訊、指揮和控制等方面變得愈發複雜,國產潛艇通訊中繼機的問世,將助力人民海軍進一步的向深藍進發。

疑似國產潛艇通訊中繼機

水下潛艇同指揮部門的通訊一直是困擾世界各國的一大難題,通常情況下在水中傳播的無線電波只能傳播至水下幾米深度的位置,不能滿足對潛通訊的需要。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對潛通訊手段可以分為四種,採用甚低頻(超低頻)電臺對潛通訊、微波通訊、衛星通訊以及空基通訊平臺。

採用超低頻長波電臺是世界各國最早也是最普遍採用的對潛通訊手段,超長波可以在水下幾十米深度傳播,有效改善了普通無線電波在水中衰減快的缺點,但長波長電臺體積較為龐大,建造成本高昂,巨大的發射天線和接收機甚至可以長達幾十千米,每一個臺站由數十座鐵塔組成,在戰時極易成為首輪被打擊目標,我國的第一座超長波臺大同臺於1965年9月竣工,使得我人民海軍的遠距通訊得到了保障。

而衛星通訊通訊距離遠且覆蓋範圍較廣,但容易受到敵方截獲干擾。同時當衛星通訊用於對潛通訊時,需要潛艇上浮至潛望鏡深度才能接受傳送衛星訊號,在這一深度下潛艇可能會被敵方發現摧毀,得不償失。

另一種較為普遍的通訊方式是採用超高頻或微波進行通訊,在通訊時潛艇透過自身攜帶的絞盤,將接收天線緩慢釋放到水面上,使接收天線露出水面,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可想而知。

電影《紅潮風暴》講述了美海軍核潛艇在執行戰略核打擊前,由於通訊受損不能完整接收到任務指令而引發的潛艇艇員間的一場內訌,由於潛艇通訊受損,副艇長建議釋放超高頻通訊天線接收指令,但由於天線在上升過程中絞盤卡死發出聲音,導致潛艇被敵方的“阿庫拉”級所發現,險些被擊沉。可靠的通訊手段,對於潛艇這個靜謐的水下殺手而言意義重大。

電影《紅潮風暴劇照》

在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海軍研究發現藍綠鐳射對於海水的穿透能力達到600米以上,可以用於戰時對潛通訊。而唯一能夠實現鐳射通訊的方式只有t透過空基平臺搭載大功率鐳射通訊裝置,在飛機經過潛艇所在海域時,以廣播方式實現對水下潛艇的通訊。當然這種方式也並非是十全十美,藍綠鐳射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如穿透大氣時發生散射造成訊號衰減,而飛機飛越預定海域時海面上的其它遮擋,如漁船等都會導致訊號中斷,可見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能保證萬無一失。

目前世界各國的對潛通訊方案也基本上是上述幾種方法的綜合利用,比如美國目前已經建成了全球性的陸基甚低頻對潛廣播通訊網路,由於通訊訊號會隨著距離的增加不斷衰減,為了滿足美海軍潛艇在全球範圍內的行動,除了美國本土外,美國還在包括巴拿馬、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分臺站,顯然這樣的全球網路只有美國才能做得到。即便是擁有較為發達的衛星通訊和陸基甚低頻臺站,作為一個完善的戰略對潛通訊體系,也當得採用通訊中繼機予以補充。

美軍於1962年採購了4架C-130G運輸機,併為其加裝了機載甚低頻發射機擔負“北極星”號核潛艇的通訊中繼任務,該機型被稱為EC-130G,此後美軍又生產研發了抗干擾能力更強的EC-130Q潛艇中繼通訊機。由於螺旋槳飛機在飛行速度和航程等方面並不理想,在上世紀70年代,美軍開始研製下一代通訊中繼機,新一代對潛中繼通訊機以E-3A預警機機體為平臺研發了新一代通訊中繼機E-6A,其機載裝置與EC-130Q大體類似,包括甚低頻拖曳天線、AN/USC-13資料通訊系統等等。

在使用過程中E-6A的指揮指令由資訊處理系統轉入下行線路進行加密,隨後甚低頻功率放大器則將訊號放大至原來的數百倍後調諧至拖曳金屬線上。除了裝有甚低頻發射機外,E-6A還裝備了衛星通訊的超高頻接收機和電子戰支援系統等。

目前美軍的全部E-6A已經全部升級到了E-6B型,E-6B相比於前輩加裝了空中發射控制系統,能夠控制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指令和通訊,2002年美軍為E-6B升級了全新的玻璃化座艙。總之美軍的潛艇通訊中繼機的使用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對潛通訊的本職任務,是美軍所謂“網路中心戰”的重要一環。

運8III類平臺在機體大小、航程等方面與美軍的C-130G系列基本相當,且國內在基於該平臺進行特種改裝方面經驗較為豐富,在運8III類高新平臺基礎上進行改進不僅可以縮短潛艇通訊中繼機的研發週期,還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此前在該平臺上改裝電子戰、預警機、反潛巡邏機的經驗,降低後勤及採購成本。

雖然螺旋槳飛機並非特種機的最佳平臺選擇,但運8平臺在長期使用中證明了其有能力擔負起高新機型平臺的重任,隨著國產大飛機C919日趨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第二代特種機也能用上咱們自己的噴氣式飛機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