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隱私資訊洩露問題頻頻出現,我們該怎麼做?

這段時間網友關注度比較高的話題就是個人隱私資訊洩露。尤其是最近又有媒體爆出在暗網上有人以“5。38億微博使用者繫結手機號資料,其中1。72億有賬號基本資訊”的名義,對微博使用者個人資訊進行售賣。

自從“3·15”晚會曝光四款

App

欺騙誤導使用者下載、違規處理個人資訊等問題後,工信部提出將加強專項整治,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並且會盡快出臺《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個人資訊保護管理暫行規定》,進一步完善個人資訊保護標準體系。

除了

工信部

會出臺一系列保護個人隱私資訊措施外,我們自身也需要時刻注意隱私保護。保護個人隱私資訊,我們要知道這些資訊是如何被洩露?一部分資料是由於各大安全防範不嚴密的公司,風控系統

做得非常

差,動不動伺服器就被攻擊。還有些已經倒閉的P2P公司只要能賺錢就會選擇售賣使用者敏感資料。

面對這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筆者建議在生活中不要隨意留下個人姓名、電話號碼、住址等非常關鍵的資訊。不要去參加一些調查問卷

,或者

掃碼送東西等活動。

網路購物中個人資訊是最容易被洩露的,例如加入店鋪會員、填寫收貨資訊等,在簽收快遞的過程中,也容易暴露個人隱私資訊。如果不需要實名制,可以選擇暱稱代替,收貨時可以選擇快遞站、快遞櫃等自取方式,不必精確到具體住址。拆完快遞後把快遞單撕掉或者塗抹後再扔掉。

手機

App

也會收集大量個人資訊,尤其是個別應用不授權不能使用。我們在首次安裝或者使用

App

前一定要仔細檢視授權內容,有些品牌手機系統還可以追蹤

App

使用期間呼叫了哪些許可權,雖然不能做到完全杜絕,但最起碼要做到心知肚明。

還有就是我們一定要定期進行身份隱私查詢:

1。定期去運營商營業廳查一查自己名下擁有幾個手機號,有哪些手機號是自己不用但還沒有登出的。

2。定期去銀行查詢自己名下有幾張銀行卡,在已知的銀行卡中有沒有一些自己沒用過但是突然出現的業務和授權專案。

3。定期去企業資訊查詢類網站,例如天眼查、企查查。另外,在個人所得稅

App

中也可以查詢自己是否“被迫”成為某些公司

法人代表

或者“被入職”到陌生企業。

遇到身份證資訊疑似洩露問題,首先要掛失身份證、銀行卡,如果銀行卡有錢不能登出,直接申請凍結。

筆者要再三強調,在我國販賣、偷竊他人個人隱私是嚴重犯罪行為,千萬不要嘗試去挑戰法律。洩露的這些資訊或許在某些不法分子眼中只不過是一堆電子資料,但這卻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我們努力、勤勞奮鬥的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