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有哪些真實存在的動物?不得不說古人描述真誇張!

文┃拾荒雜談

(本文由拾荒雜談原創,歡迎署名轉載)

每個行業都有被自己奉為圭臬的經典之作。

比如

軍事中的《孫子兵法》、《論持久戰》等;哲學中的《理想國》、《法哲學原理等》;經濟中的《國富論》、《資本論》等。

而文史中的圭臬之作除卻基層依據的《二十四史》外,尤屬這本《山海經》為尊。

看過這本《山海經》的人都會給予其這麼一個評價:

最古老的奇書。

它的“古老”是因為其成書時間是在先秦時期。

它的“奇”是因為其涵蓋地理、天文、祭祀、藥物、民族等內容,但主體卻是以神話傳說的內容表現。而且最關鍵的是《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在《山經》中描繪的地理面貌和現實有很多處重合,這就意味著它也是基於事實進行改編的創作,那麼是不是說貫穿全書的各種神奇生物其實也有許多是對現實中已有的動物進行誇張描寫呢?

為了驗證筆者的這個猜想,我找到了一個動物學專業的朋友,決定對《山海經》這本書出現的生物進行粗略過一遍。

經過一個星期的“粗略”篩選,也只過了一章《南山經》,共找到了下面幾個和現實中能對應原型的生物:

白耳狨(猩猩)

在全書開篇的第一段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句描述: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山海經.山經.南山經》

意思就是有一種動物,形狀長得像猴子並且耳朵是白的,行走坐臥很像人,種類名為“狌狌”,吃其肉能讓人舒經活血,腿腳強健。這裡的“禺”應為yu四聲,意為猴子。

放眼目前的動物綱目種類,白耳朵的猴子最突出的便是白耳狨,又名白羽狨。而且白耳狨外形像猴卻並非是猴,它分屬於狨科,也算是驗證了上面的那句“

其狀如禺而白耳

”。

從相符度來說,白耳狨和狌狌的匹配率還是蠻高的。但有一點比較奇怪,中國目前沒有發現呈現繁衍分佈白耳狨的地方,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巴西才有成規模的白耳狨。

白耳狨

另外,除卻筆者認為的白耳狨外,還有相關人士考據認證“狌狌”和猩猩的相似度比較高,至於是像白耳狨還是猩猩,這個暫且不考。

斑馬

書中對於斑馬的描述可以算是很精準了:

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山海經.山經.南山經》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有一種動物,長得像馬但是頭是白的,身上有像老虎一樣的條紋,並且尾巴還是赤紅的,叫起來的聲音動聽像歌謠一樣……

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

馬形、白首、類虎紋身、赤色尾。

在現有的動物之中能符合這些條件的也只有斑馬了。另外斑馬的尾巴呈黑色,但是當強光照射後,其尾巴有時會透射出紅色。

不過,和上面的白耳狨一樣,斑馬也只有在非洲大陸才會有繁衍規模化出現,我國現有多是引進,且居於動物園之中。

海牛(儒艮)

任何想象都超脫不了現有的認知,比如你去形容一個未曾見過的東西,首先就會用自己已知的物品和形容詞去類比描述,古人也是一樣,就比如下面對這個神奇生物的描寫: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山海經.山經.南山經》

有一種棲於海中的魚,長得像牛,喜歡居於(海中)高地。有尾也有翼,翼在肋骨之下。聲音吼叫像牛,冬天蟄伏休眠而夏天甦醒,吃了它的肉可以消腫去疾。

按照描述應該是海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海牛成年後的體格能達到三米多,比之陸地上的牛還要壯實。其前肢像鰭,置於身體下方。互相交流會發出呼呼的低頻聲。且海牛身體是有毛的,這種情況在剛出生的小海牛身上更明顯,待到長大後,身上的毛就變得很是稀疏。

另外海牛生性喜溫,時常會隨海水溫度變化而爬上高處“曬太陽”,也會根據水溫的變化更換棲息地。它的近親“儒艮”和其的外形生性也頗為相似。

海牛的分佈地點和上面的白耳狨以及斑馬一樣,廣泛聚集於美洲和南非沿海之地。我國境內暫未發現。

貓頭鷹

在《南山經》中,也有很多動物古稱,比如下面的這個“鴸”,其實就是古代貓頭鷹的稱呼,後來又改稱為“鴞”,比如國寶級的文物“婦好鴞尊”其實就是一隻青銅貓頭鷹。

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山海經.山經.南山經》

有一種鳥,外形像鴟,爪子像人手,叫聲如痺鳴。它出現的地方多會發生流放之事。

這其中描述正如貓頭鷹。在民間中,貓頭鷹常被視為“不祥之鳥”,有“

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

”之諺語。原因就是貓頭鷹嗅覺靈敏,能聞到將死之人身上的特殊氣味,並且對這種氣味很是敏感,時常會因此發出鳴笑。每當貓頭鷹怪笑之時,所處之地一般都會有人去世。

因此民間又稱貓頭鷹為怪鴟、報喪鳥。總歸是不祥的意思。

貓頭鷹的分佈相當廣,除卻南北極外,世界各地都有其活動跡象,自然包括我國。

獅子(野豬)

除卻一些能對得起來的古稱動物外,《南山經》中還有很多名稱和描述相差甚大的動物,就比如下面這隻:

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山海經.山經.南山經》

有一種動物,外形長得像老虎,卻有著牛的尾巴。叫起來的聲音宛如狗叫,它的名字叫彘,有吃人的危險。

在上古時期,古人把“大型野豬”才稱之為“彘”。比如漢武帝劉徹原先的本名就是叫“劉彘”,原因就是其母王氏在懷劉徹之時,夢到有一隻紅色的巨大野豬闖入了她的宮殿之中,於是後來漢景帝就為劉徹起名為“彘”。

但是《南山經》這裡的“彘”顯然指的不是大型野豬,而是一種像虎的大型貓科動物。在所有和虎體型相當的動物之中,獵豹和雄獅能得以上榜。

但豹子尾巴粗長,沒有牛尾那樣的鬃毛,再加上書中一貫的記載方式,不可能將豹子身上這麼明顯的斑點不計,所以《南山經》中的“彘”實際上有很大的可能指的是獅子。

獅子的尾巴細長有鬃毛,體型比虎相當,且幼年獅子的叫聲比較像狗叫,也有吃人的危險。

目前獅子的分佈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亞洲也有少量獅子,但都在印度境內,名為“亞洲獅”。

鶴鴕

還有一些動物非常富有特點,能把範圍圈縮得很小,比如下面這隻帶角的鳥:

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山海經.山經.南山經》

水面有動物,叫做蠱雕,長得像雕但是頭上有角,叫聲如嬰兒,有吃人的危險。

頭頂帶角的鳥,或者說類似於角的鳥數量不多,比如廣西地區經常出現的

紅耳鵯

,外形就像是頭頂有角;再比如廣泛分佈於我國西南地區的

紅腹角雉和黃腹角雉

,外形上都算得上有“角”;但這幾種禽類雖然看著有角,但是體型和攻擊性太低,跟兇猛地雕比起來就像我和項羽的區別。

所以篩選就得放到大型兇猛禽類中,且需帶角。很快就鎖定了喜歡棲息於熱帶雨林的鶴鴕。

鶴鴕體型龐大,類似於鴕鳥,頭頂有角器且十分堅硬,經常被當成是攻擊武器。性格兇猛難以馴服,曾在動物園內逃脫並撞傷數人。

唯獨不相符的是它的叫聲,《南山經》中記蠱雕叫聲如嬰兒之音,而鶴鴕的叫聲十分低沉,如中年男人低沉吼叫之聲。

斑魚

《南山經》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動物之外,還有一些魚類也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山經.南山經》

水中有一種名叫“鱄”的魚,外形長得像鯽魚(或塘鱧),但是身上有黑豬毛,它的聲音嘶叫像小豬,一出現就會發生大旱。

這種身上帶毛的魚在現實當中是沒有的,但有一種魚和其上描述很像,這就是斑魚。

斑魚又叫黑魚,其身上有黑斑,遠看就像是身上有黑毛一樣。身上沒有鱗片,和塘鱧長得比較相似。最關鍵的是斑魚適應能力很強,可以靠著鰓直接將頭露出水面呼吸氧氣。當天氣乾旱的時候,它有時會躍出水面,沿著岸邊移動到有水的地方。

所以在有些地方,看到斑魚出水移動,便能推測到不久之後會有旱情。

以上就是《山海經。山經。南山經》一章中整理出來的可能和現實世界有對應的生物。只能說是有相似度,至於是不是就是原型,誰也說不準,因為這本《山海經》本就是虛虛實實皆有的神奇存在。

如果有對這個系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筆者將會及時更新關於《山海經。山經。西山經》以及後面幾章的對照生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