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量低於20%才充電?先插電源再插手機?這些誤區你中了幾個

給手機充電是我們每天必做的事情,有些人甚至一天就要充好幾次。然而,這樣一件看似非常平常的小事,其中也是大有學問的。給手機充電,生活中80%以上的人都用錯了方法!有些我們不以為然的習慣,隨時有可能給手機帶來不可逆的傷害。來看看你中了幾個。

手機連電腦充電

很多人習慣在平時工作時將手機透過連線電腦USB介面來充電,這種方式不僅充電效率低,也是不安全的。

電腦USB介面並不像手機充電器那樣內建有自行調整電流電壓的智慧晶片。隨著電腦工作狀態的變化,USB口內部的電壓和電流是不穩定的,這種不穩定的工況,很容易對手機內部電路造成損害。

手機快沒電了才充電

大家應該有發現,當手機電量剩下20%時,往往會發出電量不足的提醒。這是因為20%是“臨界點”,發出提醒類似於電池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如果電量低於20%仍然繼續使用,就容易使電池的化學活性下降,導致損耗電池壽命。如果電量低於5%還繼續使用,可能會造成電池過度放電、內部電壓過低,導致手機自動關機甚至充不進電。長期下去,手機電池將會越來越不經用。

手機電量保持多少最恰當呢?美國華盛頓大學D。S。Kirschen等多位教授曾針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電量做過專項測試,結果顯示,鋰電池電量如果長期保持在65%~75%之間,手機電池壽命是最長的。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維持這個電量區間是很不現實的。所以一般建議將電量維持在20%~80%之間,不要等到手機電量快耗盡了才充電哦。

用小功率充電器充快充手機

如今智慧手機普遍都支援快充,但還是有不少人習慣用小功率充電器給支援快充的手機充電。尤其對於一些不配充電器的iPhone機型,有些使用者還在沿用蘋果祖傳的5W充電器。

其實,使用小功率充電器充電,不僅充電速度慢,對充電器和手機也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如果充電器晶片功率大大低於裝置最大支援功率,在充電過程中,充電器處於高載荷執行的時間就會比較長,這樣就更容易消耗充電器的使用壽命。

另外,使用小功率充電器,充電時間會明顯變長,充電次數也會更頻繁,長期下來不利於手機電池和充電介面的維護。

反之,如果用大功率充電器給更小功率的手機充電,則是安全的。

正規的充電器一般都內建有智慧晶片,能夠自動識別手機所支援的功率並智慧調節電壓、分配合適的電流。

打個比方,使用綠聯小金剛20W充電器給支援20W快充的iPhone 12充電,充電器會識別到手機支援20W,從而開啟20W快充模式,30分鐘充60%電量;如果是給支援18W快充的iPhone11充電,充電器則會自行調整為18W快充,30分鐘充50%。

一般來說,充電器的晶片功率越大,承載效能越好,越有利於保障充電安全。比如近期各平臺熱銷的綠聯小金剛,就是採用30W大功率晶片,晶片功率餘量大,可以輕鬆承載20W、18W功率輸出,加上智慧溫控技術的應用,充電器散熱更快,溫升相對普通20W充電器降低6-7℃。

先連手機再插電源

大多數人給手機充電的步驟都是先把充電器插在電源上,再連線手機。但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先把充電線插在手機上,再插上電源。

其實,這個步驟也是有講究的。

在使用充電器時,我們有時會看到在接通電源的一瞬間會產生電火花,或者聽到從插口中傳出“滋滋”的聲響,這些現象被稱為「電湧」。

電湧又被叫做瞬變脈衝電壓、瞬態過電,它是超出正常工作電壓的瞬間過電壓,是電路中出現的一種短暫的電流、電壓波動。

當電湧的強度和頻度超過裝置的可承受能力,這種電流波動很可能會對裝置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就算暫時沒有看到危害,長期累積也會對器件帶來損耗,從而造成裝置效能衰退或使用故障。

如果先將充電線與手機連線,那麼在接通電源的瞬間手機就有可能會受到電湧的衝擊。

但如果是先插電源,再連線手機,避開了電湧的衝擊,給手機輸入的是相對比較平整穩定的電流。

因此,充電時應該先接通電源,再連線手機。否則有可能會縮短電池壽命,甚至存在安全風險。

這些充電誤區,你中了幾個呢?看完可以收藏起來、相互轉告,請大家務必掌握手機充電的正確“姿勢”,以確保手機使用安全。

你還知道有什麼充電誤區和充電技巧嗎?分享一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