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香的NVMe SSD,3500mbs讀取效能,比三星便宜大幾百

我覺得很多人和我一樣有一個概念,SSD固態裝系統,HDD機械硬碟用來儲存,其實這是從硬體定價和可靠性所做出的結論,所以一般裝機的搭配就是小容量SSD和大容量HDD來搭配,我這臺機子應該是18年裝的機,當時為了玩玩絕地求生和少量單機,加上還沒入手Surface Book2,偶爾工作帶回家處理,所以配置並不低,不過在老思路影響下,還是選擇了三星960 EVO 250G作為系統盤,4T機械盤用來儲存資料。

實際上250G的ssd真的並不夠用,Windows 10的系統佔用空間不少,正常的工作軟體,絕地求生更新一次大過一次的本體,幾乎把系統盤佔的滿滿當當,以至於單機遊戲和後來玩了沒幾次的Apex英雄我都是安裝在機械盤上,不過SSD這兩年確實越來越便宜,大容量的SSD比起記憶體條的不斷溢價,價效比越來越高,要是2年前這價格,我就直接上1T NVME SSD了,不過好在主機板上還有兩個M。2的插槽,乾脆加裝一根SSD,讓單機遊戲載入執行更快一些。

支援NVME協議的SSD其實也沒啥選擇恐懼症,幾個一線品牌裡斟酌一下就能pick出來,最後還是選擇SN750 EKWB版,也就是帶散熱片版本,畢竟1T容量不小,長時間讀寫機率大,所以改進的主控穩定性更高。

帶散熱的NVME SSD基本上與筆記本是無緣了,黑色主體磨光散熱片的設計十分貼合電競元素,比起裸盤要漂亮得多。

背部可以看到散熱殼與SN750本體安裝間隙非常緊湊,以至於我卸了固定螺絲,但是也沒能拆開,估計是為了保障熱傳導效能,塗了散熱矽脂,由於怕不小心折斷了金手指所以作罷。

升級的臺機為2018年初自己組裝的,也算當時的主流配置吧,花了2萬不到,時至今日,確實感覺SSD容量短板,經常要清理系統盤。

總以為桌上型電腦安裝NVME SSD那是絕對的寬裕,畢竟預留了3個M。2槽,但是實際安裝時發現,右下側的M。2卡槽與主機板燈效裝飾存在干涉,只能安裝裸盤,所以將原來的盤換裝在右側,左側安裝SN750,但是又遇到一個難題,竟然無法點亮PCIE*4的協議,讀寫只有1500MB/s,與官方宣傳差距太遠,而且有個機械硬碟也認不出了。

遂研究了一下主機板,發現最下面兩個M。2與SATA公用通道,最後挪了顯示卡,安裝在靠近CPU的M。2槽。

經過AS SSD測試,SN750與官方資料還是略有差距,考慮到水桶效應,是否系統盤限制了副盤的效能,所以重新裝了機。

再次讀寫測試,基本上與宣傳的效能引數差距不大了,至少肯定是透過PCIE*4協議了,可能讀寫測試軟體測試標準和方式不同。

用CrystalDiskMark測試讀寫與官方宣傳就一致了。

複製檔案讀取速度峰值達到1。5g/s,寫入1。2g/s,50G檔案讀寫溫度在48度,100G檔案讀寫53度左右,200G檔案讀寫在63度左右,可以說帶散熱版本的SN750散熱效能還是非常不錯的而且穩定的。

普通模式

安裝西數SSD的儀表盤可以啟用SN750的遊戲模式,遊戲模式說直白點就是提高SSD的響應速度,犧牲一下能耗,跑一下讀寫效能會有小幅增加,此次因為已經安裝了一些軟體在後臺執行,所以佔用了一些硬碟讀寫效能,所以引數比之前重做系統時略遜。

實測遊戲模式的差別,以戰地5為例,過場讀取大概3秒不到的減少,還是感覺的出的差異的,不過對於高效能SSD來說,這種體驗差異不會明顯,所以比起三星970EVO PRO來說,SN750的價效比要高的不少。

總的來說SN750 EKWB版,也就是帶散熱的版本,他的發熱控制的非常不錯,所以效能也較為穩定,讀3400mb/s左右,寫3000mb/s的效能毫不為過的可以說是SSD第一梯隊,比起三星又便宜大幾百,妥妥的真香,順便總結一下這次升級的心得。

1)檢視自己的主機板是否支援PCIE*4,這決定是否能實現官方宣傳的讀寫效能。

2)很多主機板並非所有M。2槽均支援PCIE*4,一般來說是靠近CPU的插槽會支援。

3)最好作為系統盤,避免有水桶效應,當然土豪可以插兩根。

4)有些主機板設計奇葩,帶散熱版本不一定適合所有插槽,下手前先看一下主機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