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若有了放下的毅力和勇氣,才能不斷充實自己、圓滿自己

人活一世,有了放下的毅力和勇氣,才能不斷充實自己、圓滿自己。今從兩個方面來說明“有舍才有得”的人生哲理:

01舍掉的當下,即是拓展的契機

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其實這是事物的一種發展規律,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但人如何才能往高處走,這裡面的道理卻隱含著頗深的哲理,而不是三言兩語能道得明白的。不過其中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卻是值得我們深思。

當我們在向前走路時,腳要不斷向前邁進,可是如果其中一隻腳固守原位,不捨得移動,那他只好永遠停留在那裡,唯有敢於舍掉後步,才能向前邁進一步。

我們年輕一代正處在動奮讀書、博學多聞的時代,千萬不要貪求現前的安逸、舒適、享受,而是要以學習為重,不斷掌握各種專業知識和明白做入的道理。

只要有利於求學,不要帕搬家,也不要帕上課讀書,要在艱苦的環境中曆煉,才能激起壯志之豪情。人唯有在吃盡苦中苦的時候,生命才會更加美麗多姿,生活才會覺得更有意義。

02舍掉成見,得到認同

家庭本來是生命的搖籃,幸福的源泉,但因有些家中每個人各執己見,自以為是,導致父母不和,夫妻分離,兄弟斷交,兒女離家出走。佛陀教導我們要破除己見,舍掉心中的固執,才能得到和諧與團結,人與人之間不設立場,才能交流、溝通。

現在有很多家庭,問題不少,孩子嫌父母囉嗦、嘮叨;父母深嘆年輕人不聽話;丈夫覺得更年期的太太情緒不穩定,說話亦特別多;太太怪先生一生只會過著平幾的人生,沒有大作為的本事,後悔若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兄弟之間,彼此覺得很了不起,誰都不服誰的指點,時常以吵架、鬥嘴收場,有的為了父母的遇產問題而斷絕來往。

這些家庭問題,其根本緣由均是心中的成見在作怪,如果我們想要家安,首先要舍掉自己的執著與成見,這才能悉性同居,海納百川,容入家庭,擁抱世界,得到大眾的接受和肯定。所謂家和萬事興,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曾教導我們首先要學好做人,建立家庭,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一個家要和諧,若不捨掉我見,怎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呢?

有些人,一生歷盡災難,貧窮無助,因此當他們開始賺到錢的時候,對錢的使用亦十分謹慎小,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因為葉門的人生經驗讓他們的腦海中深深地印著“當你窮困時,有誰會來救濟”。

因此,寧可做一個守財奴,也不願薏將錢捐出來救濟他人。這種說法表面上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不過,假如普天下的人都是這樣想的話,世界會失去了彼此相互關愛的溫暖,更沒有像中國喜歡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社會的弱勢群體亦無人過間。

因此,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雖然不能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人境界,但最起碼要做到無私地關心他人,有一天也入才會關心自己。更何況施捨、廣行善事,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果報,何樂而不為呢?

明白了舍與得的關係以後,便能棄小得大,不斷進步發展。舍掉的成見,更能集思廣益,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支援;佈施金銀、行眾善慈心關懷他人,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所謂“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就是人生的智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