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鬧花燈 古人吃元宵嗎?

正月十五是農曆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

是大年的最後一天,也是人們熟知的元宵節,古時候被稱為上元節。

因上元天官生日為正月十五日,所以上元節為天官賜福的日子。

每次到了這一天,大家都燃燈慶祝,後來演變成為元宵節。

元宵節燃燈觀燈是一大風俗。

古時候人們從正月十二就開始準備元宵節用的燈籠。到了正月十三燈頭生日的時候,開始試點制好的燈。正月十四神看燈,正月十五人看燈。從正月十三開始,街邊都開始張燈結綵,準備迎接元宵節了。

元宵節當天除了觀燈,猜燈謎,放煙花,還有各式各樣的街頭雜耍以及歌舞戲曲。可謂是元宵佳節,帝城不夜。

元宵節在古代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好玩熱鬧,還因為這一天是難得的女人拋頭露面的日子。與平時女子足不出戶不同,在元宵節的夜晚,沒有什麼禁忌,女性也能出門遊玩。很多大姑娘、小媳婦都會出來賞花燈。許多未婚男女來逛燈會,心中都會有點小期許,希望能遇到意中人,成就一樁美好的姻緣。

宋朝之前,人們過元宵節都是不吃元宵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喝豆粥,吃麵蠶。一直到了宋朝才有了“湯元”的記載。“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講的是鬧花燈的人散去了,依然聽到叫賣湯圓的吆喝聲。

吃湯圓為什麼能成為一種節日符號,流傳到今日。主要是它的文化含義,象徵著閤家團圓,寄託了美好的願望。就好像是過春節一定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一定要吃魚,表示年年有餘;一定要吃雞,希望大吉大利。這些蘊含著吉祥寓意的食物,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重任。

自古就是南湯圓,北元宵。

作為一個正宗的南方人,說實話還沒有親眼見過元宵的製作方法。

至於元宵是什麼味道的,自然也不得而知。

雖然,平時都不太吃甜食,怕長胖。但是每次到元宵節的時候,都會去買點湯圓回來吃。

必選的是濃香黑芝麻餡兒的。一年也就吃這一次,元宵節不吃湯圓,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在這個年味越來越淡薄的年代,有些習俗我們還是需要堅守的。

能做的事情並不多,學著給孩子扎一盞花燈,煮上一碗湯圓。或許是留給孩子們最美好的元宵記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