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隨著

科學家

的不斷研究,越來越多的錯誤認知被糾正,但還是有不少動物謠言讓人深信不疑,比如以下這4個。你被這些謠言騙過嗎?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斑馬:黑白條紋是為了偽裝?

動物都是為了適應環境而不斷進化的,因此它們的行為方式、外貌形態等,都會有自己的特徵。

通常來說,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的保護色,比如蜥蜴的變色能力、部分昆蟲身上枯葉樹枝一樣的顏色等等。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斑馬是現存的奇蹄目馬科馬屬3種獸類的通稱,它們生活在非洲,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條紋。作為食草動物,斑馬遭受了人類的誤解。

在以前,人們認為黑白條紋是斑馬的偽裝色:在開闊的草原、沙漠,陽光或月光會在它們上面反射出不同的光線,讓斑馬跟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這樣的結論誤導了很多人,直到後來經過科學家研究,人們才意識到錯誤。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指出,

斑馬的獵食者,比如獅子和獵狗,不管在什麼光線下都能輕鬆找到斑馬的身影。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更無奈的是,有些獵食者在看到斑馬的身影之前,就已經“聞”出了他們所在的方向。也就是說,黑白條紋完全起不到偽裝的作用。

當然,這一身黑白相間的條紋,長出來不只是為了好看。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早在150多年前,就有科學家研究了條紋對斑馬的作用。其中可以確認的一種作用是,讓斑馬免受蚊蟲叮咬。

後來,加州大學和歐洲科學家透過合作,探索了斑馬條紋防蚊蟲叮咬的機制。他們給普通馬穿上不同顏色的條紋“馬甲”,並研究影片中

牛虻

的行為。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結果表明,在黑白條紋“馬甲”覆蓋的區域,牛虻停留的頻率更少。後續研究發現,這些條紋並不是直接驅趕牛虻,而是讓“近視眼”牛虻視力過載,只能在降落時撞得頭暈眼花。

除了防止蚊蟲叮咬外,科學家們還推測黑白條紋可能具備其他功能,但其他的功能(比如體溫調節),都沒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證明。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牛虻在黑白條紋降落的頻率低於純白、純黑

食人魚:瘋狂攻擊人和動物?

無數關於食人魚的影視劇告訴我們:食人魚是一種兇狠的動物,只要你闖入它們的領地,它們會瘋狂地朝你發起進攻,並用極快的速度啃食你的皮肉。

那麼,事實又是怎麼樣的呢?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食人魚確實有“水中狼族”之名,也有過攻擊人類的“案底”,但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這麼恐怖。

通常來說,群居性的食人魚比較殘暴,當獵物流血時,它們會陷入瘋狂,用鋒利的牙齒切割啃食獵物。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但是,數量較少的食人魚或者獨居性食人魚,是比較膽小害羞的,它們通常不會主動攻擊比自己大的生物。

事實上,

食人魚不會獵殺哺乳動物為食,比起活人、活物,它們更喜歡吃死屍和腐屍

;就算是不得不捕獵,也會優先選擇昆蟲和魚類。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關於這件事,亞馬遜的居民很有發言權。他們經常在食人魚出沒的水域游泳,卻沒有遭受威脅。此外,還有人進入放滿食人魚的水箱中把自己當成試驗品。

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這位“試驗品”並沒有被咬,哪怕水池裡有鮮血和牛排,食人魚也是一股腦衝向牛排,連個眼神都沒有分給他。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那麼,食人魚攻擊人類又是怎麼回事呢?有專家指出,也許是因為該水域食物短缺,人類活動侵犯到它們的領地,所以它們才會發起攻擊。

比如,一位漁民撒網時不慎捕獲了暴躁的食人魚,那麼他被後者咬一口也是符合常理的。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科莫多龍:用致命細菌殺死獵物?

科莫多龍是現存最大的蜥蜴,平均體長2。5米左右,四肢能有成人手臂那麼粗。它們的外表兇猛中透露著一絲呆萌,可惜的是已經是瀕危動物。

關於科莫多龍捕獵這一點,人們一直很好奇:殺死獵物的究竟是細菌還是毒液呢?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在以前,人們一直以為科莫多龍是透過致命細菌殺死獵物的

,這事兒還得從《科莫多行為生態監測》這本書說起。

書的作者看到獵物被科莫多龍咬傷後,傷口嚴重感染,於是推測這種巨大蜥蜴的唾液中含有致命細菌,這些細菌使得科莫多龍一咬就能致獵物於死地,人們也輕易相信了這個觀點。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但事實並非如此,

科莫多龍雖然身上有危險細菌,但數量並沒有這麼多,他們殺死獵物是靠注入毒液。

2009年,昆士蘭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布萊恩 · 弗萊,在不同的科莫多龍嘴裡收集了一些拭子(樣本),發現細菌的含量比很多哺乳動物都低。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之後,弗萊掃描了科莫多龍的頭骨,發現它們的下顎有兩個小毒腺,並且這些毒腺中含有有毒蛋白質,被科莫多龍咬傷的動物會中毒。

此前人們一直以為科莫多龍的毒腺只是擺設,沒什麼太大用處,沒想到它們才是科莫多龍獵殺動物的關鍵手段。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企鵝:可可愛愛,純良無害?

都說“黑白配色是萌物”,企鵝也不例外。尤其是帝企鵝幼崽,毛茸茸的,第一眼看到就能萌化人心。在看到關於企鵝的紀錄片後,我們還會為企鵝父母盡心盡力養育幼崽而感動。

看著企鵝搖搖擺擺走路的模樣,大家都覺得憨態可掬,可愛得不得了。但是,這並不代表它們就是“純良無害”的。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萌萌的企鵝能有什麼壞心思呢?事實上,企鵝的“壞心思”可多著呢。

一位名叫喬治·墨裡·列維克的英國外科醫生,曾在南極考察並觀察阿德利企鵝。在幾年的時間裡,他親眼目睹了多件雄性企鵝暴力交配的事件。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那些雄性企鵝不僅會強迫受傷的母企鵝,還會毆打虐待企鵝幼崽,甚至會對同類屍體做出交配行為……

除了雄性企鵝之外,雌性企鵝也有一些“怪癖”,說好聽點的話,也可以說是執念。

比如,雌性帝企鵝會從另一個帝企鵝家庭中把幼崽偷出來,一旦遇到阻攔,就會像黑道大姐頭一樣暴揍對方一頓,不達目的不罷休。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列維克的筆記本

要只是搶崽倒還能接受,問題是多數雌性帝企鵝搶到幼崽後,並不會好好撫養它們,這些幼崽就在冰天雪地裡離開了世界。

除了同類幼崽之外,雌性帝企鵝還可能會綁架其他鳥類的雛鳥,當成自己的孩子養育。

這些動物謠言曾讓人深信不疑, 看完重新整理認知, 你被騙過嗎? |闢謠

點選載入圖片

最後要說明的是,雖然很多動物的實際模樣跟我們認為的不一致,有些甚至比較“毀三觀”,但那是它們作為動物的習性,有些行為則是特例,我們不該以人類世界的道德標準去評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