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喜歡雲遊四方,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雲遊四方,有些人卻不能成仙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雲遊四方,雲遊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高人,並且有著成仙的願望。

古代人喜歡雲遊四方,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雲遊四方,有些人卻不能成仙

老子過函谷關,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就騎著青牛出關而去,不知所終,其實就是雲遊而去,道家學派的弟子們說他成仙去了,還有的說他“一氣化三清”,成就了道教最高的神。那麼雲遊和成仙是不是有著必然的聯絡?

或許有吧。道家學派喜歡煉丹,以為煉成了仙丹就可以長生不老,而自己在家煉丹到底不行。畢竟,自己的認知系統是封閉的,也是有侷限的,而那個時候資訊資訊不發達,名師是稀缺資源,只能自己雲遊,路上尋找,或者在雲遊中了悟空空大道。

酈道元著《水經注》,少年時就跟隨父親雲遊,觀察各地的山川風物。罷官期間,著手寫作《水經注》,不僅注重文獻資料,而且還注重實地考察,書中記載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還有歷史遺蹟、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還記載了許多民間歌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那麼,酈道元的雲遊就是和學術著作有關了,但其實也和消遣有關,和想要“遺世而獨立,羽化而成仙。”的思想有關。

謝靈運寫山水詩,陶淵明寫田園詩,無一不具有云遊而成仙的思想,最低也是脫離世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仙人遺世而獨立的想法在作怪。

古代人喜歡雲遊四方,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雲遊四方,有些人卻不能成仙

李白仗劍雲遊,一輩子大部分光陰都在雲遊中度過,還要和道教朋友一起到深山煉丹,服食仙丹之後,精神恍惚,好懸沒送了命。他在宮中作為御用文人不得自由,得罪了權貴,被排擠出京,不得已再次雲遊天下。可以說,李白是一個典型的雲遊避世,想著成仙的人。連當時的文人都直呼他為“謫仙人”,算是對他瀟灑飄逸的風神以及詩作所感動了吧!

和尚也愛雲遊,有遊方和尚到處遊走,晚上借宿寺廟,和一些當地的方丈講經說法,互相印證,或許那些希望得道成仙的人云遊也有這種追求吧。參禪論道,互相印證,或許可以提升精神修煉的境界,而不僅僅是煉丹的技能。禪宗一些和尚頓悟之後,就要做雲水僧,到各大寺廟去拜見祖師們。一是要獲得祖師印證,如果沒有達到修煉的最高境界,或許會在祖師的機鋒棒喝之下豁然頓悟;二是要一路播撒禪宗的種子,弘揚佛法精神,讓更多的人瞭解佛法大義,也啟迪更多的人開悟。可以說,禪僧的雲遊促進了佛法的交流,也擴大了佛法的宣傳效應,當然還能讓他們自身修煉的境界得到提升。這些好處似乎就是唐僧取經要達到的目的了,他們不把修煉的最高境界叫做成仙,而是成佛作祖。

古代人喜歡雲遊四方,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雲遊四方,有些人卻不能成仙

或許,雲遊的人只是想在服食仙丹之後促進消化,或者找點解藥,或者找更好的煉丹方法,但並不是所有云遊的人都想要成仙。或許,雲遊的人只是喜歡脫離世俗紛擾,飽覽大好河山,讓精神得以休憩,讓靈魂得以純淨,讓身體獲得自由。如此美好的雲遊感受,是不是和成仙的境界一模一樣?“仙”字的解法就是,左邊是人,右邊是山,“人上山即成仙”。上了山的人脫離了世俗,吸霞飲露,也就成了仙人了。如果從這座仙山走到那座仙山,就更是擴大了眼界,開放了整個認知系統了。說不定雲海深處有高人隱居,有大德潛藏。

有一些現代人討厭都市的喧囂,要經常旅遊,就算是雲遊了,但幾乎遇不到什麼高人,或許高人比較少,都隱居在深山老林,而在寺廟道觀做主持的大多是些世俗之輩吧。他們的雲遊頂多算是散散心,並不能當作交流什麼成仙的秘訣了,也不會弘揚佛法了,只是受了商業化運作的影響,被人當成韭菜收割了。

古代人喜歡雲遊四方,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雲遊四方,有些人卻不能成仙

還有一些現代人喜歡到深山隱居,過起了樸素的農耕生活。他們並非沒有錢,而是要帶著錢到深山造個小院,避世隱居,過起了遠離世俗的仙人一般的生活。種的蔬菜和糧食都是不用化肥和農藥的無公害食品,每天除了鍛鍊就是看看書,看看朝霞落日,閒散自然,不是仙人又是什麼?

或許現代人大多沉迷於世俗,不能自拔。要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並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要避世隱居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大部分人仍然要在資本的夾裹下身不由己地拼命工作,還過不上富裕的生活。如此一來,不如抽時間雲遊一番,看看名山大川,體驗一下成仙的感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