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1990年8月2日,部署於科威特北部邊境,日日枕戈待旦的數十萬伊拉克大軍,在薩達姆一聲令下之後,自北向南一路平推科威特。

可憐科威特,一個國土面積遠不及伊拉克十分之一的“蕞爾小國”,把正規軍與志願者加到一起也不過兩萬多人的武裝力量,哪裡擋得住歷經兩伊戰爭洗禮、如狼似虎的伊拉克大軍呢。

不過短短9個小時之後,伊拉克軍隊就已經佔領科威特全境,並宣佈將其併入“偉大的”伊拉克,使其成為伊拉克第19個省。

一時間,舉世譁然,薩達姆的野心可謂昭然若揭。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薩達姆

為什麼入侵科威特?欠債難還,索性“幹掉”債主?

提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就需要從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說起。

時間回到1980年,正是那一年,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由於兩國南部分界線“阿拉伯河”的歸屬問題產生矛盾,繼而在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乃至於兩國領導人互相敵視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生摩擦,並在之後迅速演變為一場大規模、長時間、高烈度的區域性戰爭。

1987年,聯合國通過了要求兩伊停火的決議,但是直到次年7月18日雙方才正式接受協議,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停火

正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眾所周知,現代戰爭,打仗就是打錢。而8年邊境戰爭之後,伊拉克一方傷亡與被俘人數達48萬,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僅軍事物資上的損失就已經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目。

與此同時,由於在戰爭中過高的軍費支出和戰爭造成的劇烈影響,伊拉克身為產油大國,卻石油產量驟減,經濟發展無疑得到了嚴重的打擊與滯後。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兩伊戰爭老照片

戰前,伊拉克藉助其出色的石油儲量,一度擁有370多億美元的外匯,而在8年戰爭之後,伊拉克卻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負債累積達800多億的“破落戶”。其中,僅欠科威特一個國家的債務就高達140億美元!

1988年兩伊戰爭實現停火後,薩達姆向伊拉克國民做出了發展經濟、增加工資、改善人民生活的政治承諾。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都快骨感成骨頭架子了,通貨膨脹、資源緊缺、物價飛漲等種種不和諧的社會經濟現象,讓伊拉克人民怨聲載道。

國家滿目瘡痍,怎奈何經濟不振,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別說重建國家了,就連外債都還不清楚。如此局面,薩達姆可謂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而這一著急他就忍不住動起了歪腦筋……

就在這時,科威特討債的電話打給了薩達姆,“煩不勝煩”的薩達姆看了看自己的百萬大軍,又比劃了一下科威特在地圖上的大小,腦袋裡忽然冒出個不合時宜的念頭——誒,這個大小正好當我伊拉克的第19個省……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伊拉克與科威特

薩達姆的野心,油田,出海口,我全都要

科威特位於西亞地區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波斯灣西北部,其領土分別與沙特、伊拉克兩國接壤。

與它的兩個鄰國相比,可謂在地圖上極不顯眼,其17818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讓人在地球儀上需要好好尋找一番才能找到,而受限於國土面積,其人口自然也就也同樣遠遜兩個身邊的鄰居。

但讓世界上多數國家不禁紅眼的是,明明科威特只是個在地圖上絲毫不起眼的蕞爾小國,卻偏偏有著極為豐富的油氣資源。1015億桶的石油儲量寫在“國家名片”上,就讓科威特以它在世界上排不上號的國土面積,位居世界以探明石油排行榜的第六,波斯灣諸國的第四!

不客氣地說,得益於“老天爺賞飯吃”,科威特就算整天躺著都能日進斗金。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更關鍵的是,科威特油田的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不僅地下含油層豐富,油層厚,埋藏淺,易開發,更為關鍵的是,這些一直延伸至鄰國的含油層大都是朝著科威特一側傾斜。

以橫跨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的魯邁拉地區油田為例,由於科威特位於“盆底”一側,所以不管科威特一方如何開採,位於它國境內油田卻總能得到伊拉克一側石油的補充,一直處於滿盈狀態並多年儲量不減,反倒是伊拉克一側的石油,會伴隨著科威特的開採而加快流失。

換言之,科威特的石油是科威特的,伊拉克的石油也能是科威特的。

就此事,知道自己賠了的伊拉克也曾數次向科威特提出抗議,怎奈何科威特打心眼兒裡覺得“賺錢嘛,不寒顫”,對伊拉克的屢次抗議毫不在意。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在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石油爭端之中,除了雙方對於石油的“歸屬”矛盾之外,伊拉克對方便石油運輸的出海口孜孜不倦地“追求”,亦是雙方曾經的矛盾之一。

別看伊拉克在國土面積抵得上二十個科威特,在海岸線的分佈上,科威特可是又勝過伊拉克一籌。科威特東北部的瓦爾巴、布比延等島嶼,幾乎將伊拉克逼仄海岸線上屈指可數的出海口,塞得嚴嚴實實,以至於自伊拉克出航的船隻,不得不借道科威特才能進入波斯灣,這就讓伊拉克愈發感到“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想到這裡,薩達姆愈發感覺科威特對伊拉克來說是一塊“形勝之地”,一旦能夠將其吞併,那麼伊拉克不僅在產油量上,能與波斯灣第一產油大國沙特掰手腕,伊拉克也將順勢獲得一條不再受人控制,方便伊拉克油輪進入波斯灣的“黃金水道”。

於是薩達姆暗自下定決心:石油,出海口,我全都要!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百萬大軍給了薩達姆“軍事冒險”的自信

1990年,薩達姆以“伊拉克從波斯人手中保衛了阿拉伯世界”為理由,向科威特這個伊拉克的主要債權國提出要求,希望將伊拉克在它那裡欠下的債務一筆勾銷;與此同時,他還要求科威特我主動降低它的的石油產量,好拉動國際油價回升;最後,他還表示,希望科威特能再貸給他一筆錢,好讓他從容地展開戰後重建工作。

三個條件扔了出去,科威特連眼睛都沒抬一下就將其盡數否決。

更讓薩達姆火冒三丈的是,科威特事後甚至還專門提高了自己的石油開採量。

正所謂“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薩達姆的要求被科威特無情拒絕後,看了眼自己在兩伊戰爭中攢下的百萬大軍,然後喊出了伊拉克歷史上曾數次喊過的那個口號:“科威特應該是伊拉克第19個省!”

事實證明,人都是折中的。薩達姆想要憑藉空口白牙免去債務時,科威特是拒絕的,而當幾十萬大軍陳於雙方邊境之時,科威特當局就決定滿足薩達姆之前的條件。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薩達姆

1990年7月,科威特王儲兼首相薩阿德·薩利姆·薩巴赫,與一名由薩達姆指派的伊拉克官員舉行了會面。在此次會面中,迫於伊拉克陳兵雙方邊境的壓力,王儲兼首相不得已做出了科威特王室能做出的最大讓步:一筆勾銷伊拉克為捍衛“阿拉伯世界”,而欠下科威特的140億美元債務,適當減少本國石油產量,開放阿卜杜勒水道為伊拉克所用,同時科威特還將交付90億美元的“額外費用”,以“讚美”伊拉克為阿拉伯世界所做的“貢獻”。

但是很明顯,科威特的誠意並沒有讓薩達姆感到滿意。

畢竟,比起吞併科威特之後獲得的好處,科威特現在給出的條件堪稱“九牛一毛”。

更關鍵的是,儘管兩伊戰爭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但它終究還是給薩達姆擁有了是一支身經百戰、武器齊備的百萬大軍,也正是這支號稱世界第3的武裝力量,給了薩達姆軍事冒險的信心。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科威特王儲兼首相薩阿德

尾聲

伴隨著薩達姆胃口大增,科威特在作出極大讓步之後,與伊拉克的談判仍是以失敗告終。薩達姆正式將入侵科威特提上日程。

就在薩達姆即將出兵科威特的前幾天,也就是1990年的7月25日,他還專門找到了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佩。在這次會面中,薩達姆朝美國代表大倒苦水,聲稱科威特等國,不顧伊拉克與它們的往日“情誼”,趁伊拉克內憂外患之際公然落井下石,伊拉克想教訓它。

而對此,這位高情商的外交官是這樣迴應的:對於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內部衝突,美國不做評論,不表態。

薩達姆頓時以為這位外交官的發言是指,美國將不干涉伊拉克接下來對科威特的軍事行動,不禁大喜過望。

明知有美國保護,薩達姆為何還敢一口吞併科威特?哪來的底氣?

不過我想,這位外交官的言外之意,是說當下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政治衝突,美國將不會介入,但誰知道接下來,薩達姆竟然會捅出個入侵科威特這樣“天大的簍子”。這位外交官先生在得知訊息的時候想來也是一頭霧水。

總之,就這樣,伊拉克在利益、野心、軍事優勢,乃至自以為的美國“慫恿”下,展開了對科威特的入侵。而聯合國在試圖透過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方式,迫使伊拉克退兵失敗後,一場“沙漠風暴”摧毀了薩達姆的百萬大軍,當然,那是後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