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系統取代安卓系統指日可待?(中篇)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以為鴻蒙是為了顛覆安卓而生,成為手機作業系統方面新的一級,那我們就完全誤解華為想要做什麼了。前面的例子裡說過了,想顛覆行業頭部企業幾乎不可能,因為圍繞了老業態展開的是整個行業,華為要顛覆整個手機作業系統替代安卓系統現在的地位,我可以直接下結論:不可能!

華為的機會在下個時代,想一想我們正處在什麼變革中?

5G

開啟的時代,很多人對

5G

時代的理解就是快了一點,這是對通訊技術的最大誤解。當年

3G

4G

的時候,很多人也有一樣的言論,根本用不著那麼快的速度,因為那會兒我們也就是傳個圖片、發個朋友圈、發個微博、上網看個小說,我清晰的記得

3G

時代看小說都是先下載再看,而

4G

大規模襲來的時候,我們不但看小說不用先下載,就連高畫質影片都是點開就來,不再擔心卡頓。

5G

的未來會是一個什麼業態,我們不能完全預測,但是可以肯定,一定有一個業態屬於“萬物互聯”。如果有什麼機會能夠顛覆安卓和

IOS

,一定是在新的業態誕生之際,所以鴻蒙的真正定位是“萬物互聯”時代,而不是一個應對谷歌安卓系統封禁的措施。真正應對谷歌封禁的是

HMS

,注意

HMS

和鴻蒙不是一個東西,華為期望透過

HMS

極力擺脫海外使用者不能用

GMS

的影響,但是說實話很難,因為生態在舊業態已經固定了,想要改變人們的習慣很難,

HMS

現在也只是華為應對封禁的防禦之舉,而鴻蒙卻是真正面向

5G

時代的未來。

幾年前華為就已經在佈局所有能和手機連線的裝置,從手環、手錶、音響到車載,能夠連線的裝置華為都涉足了,所以實際上萬物互聯是做到這個地步之後自然而然的想法,其他的廠家也想到了這件事情,只不過鴻蒙由於制裁的問題顯得更為迫切。於是,我們在之前的開發者大會上聽到了“分散式”和“全場景”這兩個詞被數次提起,這個聽上去如此高大上的詞彙,到底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根本不需要理解的多複雜,想想華為的

1+8+N

的計劃,“

1

”就是手機作為主入口;“

8

”就是

4

個大屏的入口:

PC

、平板、智慧大屏、車機,加

4

個非大屏入口:耳機、音響、手錶、眼鏡;“

N

”則是泛

IoT

硬體構成的華為

HiLink

生態,透過

Huaweishare

讓手機和

8

個裝置互通互聯。這“

1+8

”是華為自己做,而“

N

”就是不同合作伙伴自己做的產品,最終形成一個更為開放的形態,而這一切需要一個互聯互通的系統,鴻蒙的目的就是做成這套系統。讓這些裝置可以做到極簡、順滑的互聯互通體驗。為什麼需要這麼做呢?一方面是減少工作,開發一套程式就可以在所有終端佈置,也就是華為宣傳的一次開發,多端部署;而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真正有這個需求。

我們拿起手中的手機看一看,你對它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音響不如專業音響,螢幕不如電視大,工作不如電腦方便,拍照不如單反相機。如果你在一個環境裡,可以把電視當你手機螢幕,拿起電腦在鍵盤上飛舞工作,用專業的音響放音樂,這個場景顯得如此美妙。但是有一個問題,連線的時候還是很麻煩,可能需要不停的設定,對於數碼小白來說,可能就是災難性的使用者體驗。

想象一下,現在有一個系統讓你根本不需要有太多操作,甚至只是開口說句話就能連上,那會是一種什麼體驗?為什麼蘋果的

AirPods

體驗那麼好?因為不需要繁瑣的連線設定,只要碰到了手機就能自動連線,引用何同學的一句話:“當一款無線耳機成功時,你就不應該有任何感覺,你什麼時候會意識到自己帶著的是一個無線耳機而不是有線耳機,絕對不是它的無線方便你生活的時候,而是它配對時、它短鏈時,是它延遲高到不能看影片時。如果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那恰好說明它在完美的工作著。”萬物互聯需要達到的就是這個效果,鴻蒙正是衝著這個目標而來的。跨裝置,極速直達,可視可說,這一切的目標就是為了讓你可以忽略掉你正在享受不同的裝置,感覺它們就是同一款裝置。

華為鴻蒙系統取代安卓系統指日可待?(中篇)

華為鴻蒙系統取代安卓系統指日可待?(中篇)

華為鴻蒙系統取代安卓系統指日可待?(中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