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母愛向來都是被人們歌頌的主題,母親的偉大是不言而喻的,這不僅僅體現在我們人類的身上,在動物世界裡,母愛同樣隨處可見。比如母象對幼崽十分寵愛,在日常生活中會重點對其進行保護,遇到危險時,象群會將小象護在中心,甚至連小象睡覺時,母象都會為其驅蚊趕蠅,所以大象也是被公認的“好媽媽”。

除了一些我們直觀上認為較溫順的動物之外,

老虎

、獅子、狼等猛獸,在成為“母親”角色時,又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獸王為母,剛上加剛

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作為本身就很“剛”的百獸之王,老虎在成為母親之後,只有更“剛”。

老虎是高度獨居的貓科動物,只有在發情期或者育幼期時,才會幾隻短暫生活在一起。母虎發情之後,領地內的雄虎就會被吸引過來。很多人認為雄虎不負責任,在母虎受孕之後就馬上離開,一副“渣男”的形象。

事實上恰恰相反,母虎在完成交配併成功受孕之後,會一改前態,由之前的曖昧變得暴躁易怒,此時識趣的雄虎就會離開。不過母虎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對於不久後便出生的幼崽來說,雄虎有一定的威脅。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我國古代有個典故,叫“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讓他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多次搬遷。而野生的母虎,為了幼崽的安全,也會多次搬遷。

一般來說,單身狀態的雌虎是沒有巢穴的,森林中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為它的棲息之所。但是在雌虎即將臨產的階段,它們會選擇安全且周圍獵物眾多的場所簡單築窩,這樣的場所往往不止一處,但其中只有一處作為生產之所。在日後育幼過程中,如果母虎感覺到不安,會在這幾個巢穴之間遷徙,直到將小虎培養長大。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老虎是對領地範圍有著較高要求的物種,一隻華南虎生存所需的領地,大約是70平方千米,而在母虎育幼期間,它的活動範圍會明顯縮小。

科學家們曾追蹤研究過一隻叫瓦瓦拉的母東北虎,在單身狀態時,它的活動範圍是500平方千米左右,而生娃之後,活動範圍縮減至180平方千米,且瓦瓦拉的活動範圍,幾乎都是以巢穴為中心向周圍輻射擴散的,同時瓦瓦拉的行動速度也明顯快了許多。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不難理解,老虎雖然成年之後沒有天敵,但剛出生的幼崽是非常脆弱的,它們完全依賴母虎,所以為了幼崽安全的考慮,雌虎生產之後,會透過縮減活動範圍、加快腳步等方式,儘量增加與幼崽待在一起的時間,從而給予幼崽足夠的庇護。

另外,研究人員也發現了母虎在育幼期間,獵物喜好更偏向於捕食大型獵物,同時狩獵成功率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見,母老虎更兇,不是沒有理由的。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雌獅的逃避與勇敢反抗

獅子是唯一群居的大型貓科動物,尤其是雌獅,是最合群的。雄獅的生存競爭很殘酷,所以在它們短暫的輝煌期時,必須儘快地留下後代。

帶仔的雌獅是不會發情的,只有等小獅子長大或離開之後,雌獅才會再度發情。對於新入主的雄獅來說,它可沒有耐心等下去,所以它走了個捷徑,那就是將上一任獅王留下的所有幼崽咬死或趕走,以促使雌獅快速進入發情期。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對於雌獅來說,不管是老獅王還是新獅王的後代,都是自己的骨肉,一樣疼愛,所以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一些雌獅往往會出現帶著幼崽離開獅群進入流浪階段的逃避行為。

簡單來說,就是老獅王被新來的雄獅打敗之後,獅群裡面有幼崽的雌獅,會馬上帶著幼崽離開,而沒有幼崽的雌獅,則會從了新獅王。離開獅群的這些獅子,待幼崽長大之後,會成為新的獅群,吸引著雄獅前來入主。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面對雄獅對幼崽的迫害,雌獅除了默默忍受,或者帶仔逃避之外,偶爾也會出現勇敢反抗的現象。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面,獅王爭霸是雄獅的事情,與雌獅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在兩股雄獅勢力爭鬥時,雌獅只會袖手旁觀,不會幫忙。但這種觀點是錯的,因為如果獅群裡面有小獅子,雌獅們可能會參戰,幫助當家雄獅戰勝入侵的流浪雄獅。

因為對於雌獅來說,幫獅王打贏了戰鬥,就意味著獅王之位不會發生更替,間接保護了自己的幼崽。

在獅群裡面,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雌獅為了儘可能地減少雄獅殺嬰行為給自己幼崽帶來的威脅,偶爾會給當家雄獅“戴綠帽”,即雌獅會盡可能多地與周圍的雄獅交配,如此好讓這些雄獅們都認為即將出生的幼崽是自己的孩子。

這種現象多在年輕雌獅身上出現,而較為年長,或跟隨當家雄獅較久的雌獅身上,很少出現這類行為。年輕雌獅的這一策略無疑是成功的,畢竟一個地區的獅王爭霸,往往就是附近幾股雄獅勢力之間的爭鬥。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絕境下的艱難求生

灰狼無疑是北半球分佈最為成功的物種之一,在北美洲、亞洲、歐洲都有大量分佈。北美的灰狼是當地生態系統下當之無愧的霸主,它們能與棕熊搶食,能對付兇猛的美洲獅。

而生活在歐洲森林裡的灰狼,則要遜色許多,不僅體型更小、實力更低,還被小小的

猞猁

欺負。在白俄羅斯的納利波基森林裡面,歐洲森林狼甚至被猞猁殺到威脅到了種群發展的地步。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為何會造成如此迥異的現象?原因出在環境上面。北美地區一馬平川的環境十分適合灰狼呈大型群居活動,而歐洲的森林多為茂密的針葉林,且倒木眾多,在這樣的環境下,群居的狼顯然無法發揮優勢,但對於獨居且擅長爬樹的猞猁來說,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這種環境下,大型狼群難以為繼,小型狼群、獨狼大行其道,比如納利波基森林裡的溫暖期,林中小型哺乳動物眾多,獨狼覓食的優勢要遠遠大於群居狼,所以在這個季節,狼多單獨行動。

溫暖期恰巧也是猞猁的繁殖期,躲在暗處的猞猁,會頻繁偷襲捕殺獨狼,以便為幼崽清除威脅。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在納利波基森林裡,在猞猁的迫害下,歐洲森林狼幼崽的死亡率高達40%-60%,某些年份甚至達到了90%,嚴重威脅到了狼群的繁殖和種群的發展。

為了應對困境,狼主動選擇改變,調整了狼窩的結構。在過去,林中猞猁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狼對巢穴的要求沒那麼高,樹底下、地面上的坑,都會被狼用來當成產仔的巢穴。但是遭遇猞猁威脅之後,狼不再將巢穴建在露天的場所下了,而是選擇挖掘或使用洞穴。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狼的這一適應性改變,咋看起來是正確的,但實際上卻沒任何作用,猞猁的體型不比狼大,趁狼父母外出,進入狼穴咬死幼崽不成問題。

科學家們還觀察到,連棕熊都能將狼窩掏掉,所以狼為了保護幼崽,之後又做出了兩大適應性改變:一是遠離林中猞猁較為密集的區域,在森林外面築窩,待幼崽半大不小之後再返回森林;二是變得更加團結,獨狼的數量變得比之前少了很多。

事實證明,歐洲森林狼在絕境下走出來的兩條艱難求生之路,是無比正確的,2019年之後,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狼幼崽死亡率明顯下降,雖然仍有30%-50%左右的幼崽死亡,但狼群憑藉自己傑出的繁殖能力,維繫種群的發展,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母虎、雌獅、灰狼, 在養娃問題上都拼盡了全力

點選載入圖片

母虎、雌獅、灰狼,三種食物鏈頂層的猛獸,在育幼期間表現出來的行為雖然有所不同,但一樣的是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拼盡了全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