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李存勖

雖然取得了魏博爭奪戰(與

梁朝

)和幽州爭奪戰(與契丹)的勝利,但就我分析,他的內心深處應該有一種說不出的壓力,因為契丹已開始崛起,李存勖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

事實上,等契丹真正崛起後,不要說一個分裂的北方政權了,就是統一的北方政權,甚至統一大江南北的中原王朝,也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壓力。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點選載入圖片

雖然說,梁朝也存在南北兩線作戰的困境,但是江淮以南,似乎看不到任何統一的跡象,所以梁朝來自南線的威脅,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但是梁朝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官僚政治的弊端逐步顯現,官僚政治最大的優點,就是皇權可以牢牢控制帝國的軍政權力,從而避免帝國出現各種形式分裂內訌。

但是它的缺點就是,它會讓帝國在軍事方面的效率,變得越來越差勁,因為官僚政治成熟後,前方的軍事將領,越來越受制於文職系統、甚至是宮廷系統。

一方面,晉軍面對契丹的崛起,在時間上有更多的緊迫感,因為它需要儘快統一北方,否則面對契丹的威脅,實在有一種說不出的壓力。

另一方面,梁軍官僚政治漸漸成熟,帝國軍事機器的野性漸漸削弱,因為軍人勢力,越來越受制於文官系統、宮廷系統。

在這種背景下,梁晉以黃河為界後,晉軍就一直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攻勢。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點選載入圖片

既然說到梁晉圍繞黃河一線的戰爭,我就先簡單介紹一下與此相關的地理知識。

黃河一線,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渡口。由西向東分別是黎陽、德勝、楊劉三個渡口。

黎陽大約相當於三國時的官渡吧,只是官渡在黃河南岸,黎陽在黃河北岸,事實上,在三國官渡之戰時,曹操沿黃河一線的據點是官渡,袁紹沿黃河一線的據點就是黎陽。

德勝大約相當於宋代的澶淵,後來遼國大舉南侵,宋軍就在這裡阻擊遼軍,並且簽訂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楊劉這個地方,我一時找不到一個更著名的古戰場對應。所以我們只要知道,黎陽向東大約50公里是德勝,再向東150公里就是楊劉。

在這裡,只是為了讓大家,對相關的地理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概念,所以介紹得比較簡略,大家不用細摳。

總的來說,圍繞黃河一線展開的梁晉爭霸,大約就是在一條東西2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它西起黎陽,東到楊劉。

圍繞這條戰線進行戰爭,梁軍最主要防守的據點,自然是黎陽。如果黎陽一線被晉軍突破,晉軍就可以一馬平川的迅速殺到汴梁城下。

梁軍此次防守的重要據點,自然是德勝。如果德勝一線被突破,晉軍同樣可以一馬平川的殺到汴梁城下。

這兩個渡口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他們距汴梁太近,因為無論從黎陽、還是德勝,殺到汴梁城下,都只有一百公里多點。

相對而言,楊劉渡口就比較次要一些。因為楊劉一線被突破,晉軍殺到汴梁城下,大約有二三百公里。

所以,在圍繞相關戰略要地進行戰爭時。晉軍最初是從楊劉尋找突破口的,總的來說,梁軍在楊劉配備的兵力,比黎陽、德勝要少一些。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點選載入圖片

公元917年底,趁黃河結冰,李存勖率軍越過黃河,並且迅速攻破梁軍在楊劉的據點。

到此為止,晉軍等於在楊劉一線,把腳伸進了黃河南岸。對於這種事實,梁軍自然不可能接受,於是圍繞這個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但是梁軍終於無法再奪回相關的失地。

當然了,不管怎麼說,在梁軍主力沒有受到重創前,晉軍雖然突破了楊劉一線的黃河渡口,並且在黃河南岸站住了腳,但是也無法取得重大突破。一切是顯然的,黃河天險會限制晉軍向黃河以南輸送兵力、後勤。

在這種背景下,晉軍只能在黃河南岸牢牢控制一些據點,或是以這裡為基地,逮住機會深入梁境騷擾一番,是可行的。如果大規模深入梁境,很容易變成孤軍深入,而陷入死地的。

李存勖最後在絕境中反擊時,就是從這裡一路殺到汴梁城下,直接把梁帝國打崩盤了。

李存勖最後敢這樣玩,大約是因為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李存勖似乎別無選擇了,因為再等下去似乎是死路一條,還不如冒險狂賭一把。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李存勖已奪取了德勝渡口,大後方向黃河以南輸送兵力物資,相對更加容易一些。

第三個原因是:梁軍收復魏博部分地區的勝利,讓梁軍兵力無形中分散了。

第四個原因是:梁軍高層出現叛徒,梁軍整體戰略佈置,讓李存勖完全洞悉了,所以李存勖終於鼓起勇氣,背水一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點選載入圖片

晉軍最初奪取楊劉渡口,只是意味著在東部地區,把腳伸入了黃河以南。並不意味著晉軍已打通了滅亡梁的突破口。

但即便如此,也讓梁軍有一種說不出的壓力,於是梁晉圍繞楊劉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梁軍終於無法奪回楊劉渡口。

在這種長久的對恃中,梁軍大約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應該集結兵力大舉進攻晉軍,給晉軍以重創,總而言之,必須把晉軍打回黃河北岸。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在黃河一線與晉軍死耗著就可以了,只要我們軍事主力儲存著,晉軍也折騰不出個什麼花來。

梁軍內部的這種分歧,開始並不大。但是對恃八九個月後,隨著李存勖大舉西進,梁軍內部的這種分歧開始越來越大。

面對李存勖率軍大舉西進,梁軍自然不敢掉以輕心,因為晉軍越向西移動,距汴梁城就越近。

當雙方軍隊你追我趕,不斷向西移動到德勝渡口附近時,梁軍統帥部內的意見分歧漸漸無可調和了。

賀瑰認為,這樣和晉軍耗下去,會一直讓晉軍抓住先手,從而讓梁軍越來越被動。總而言之,應該集結兵力大舉進攻晉軍,必須得給他們點厲害瞧瞧。

謝彥章則認為,應該繼續這樣耗著,只要我們的軍事主力完整地儲存著,晉軍折騰來折騰去,總有個折騰不行的時候。而且在這種地方主力決戰,如果出現潰敗,那是非常危險的。

最後,賀瑰認為謝彥章作戰意志不堅定,甚至懷疑謝彥章與晉軍有什麼勾當,於是就殺了他。

這個訊息傳到晉軍那裡,李存勖說,梁軍起內訌了,我們可以採取更大膽的行動了。周德威則認為,梁軍雖然高層起了內訌,但是整體實力並沒有任何損傷,我們現在採取大舉行動,那是非常危險的。最後,李存勖的意見佔據上風。

總的來說,梁晉雙方都鷹派佔據上風,一場慘烈的大決戰,自然無可避免了。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點選載入圖片

這場戰爭進行得非常慘烈,晉軍最後勝利了,但是周德威戰死。

周德威在晉軍中的地位,大約是僅次於李存勖的,他的職務當時是藩漢馬步總管。

周德威死後,藩漢馬步總管是誰呢?是李存審。藩漢馬步副總管是誰呢?是

李嗣源

李存審死後,李嗣源成了藩漢馬步總管,而李嗣源取代李存勖時,最重要的職務就是這個職務。

只要我們知道,這兩個事實,大約就可以知道,周德威在晉軍中的地位有多高。周德威在這場戰役中戰死,我們可以想象這場戰役,當時有多慘烈。

更主要的是,在這場戰爭中,晉軍也是一度險相環生,最後是在絕境反擊中勝利的。戰爭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李嗣源都認為晉軍必敗了,甚至相信了李存勖已悄悄逃走的訊息,於是也渡過黃河向北逃走。後來,晉軍勝利了,李嗣源再見到李存勖時,那得多尷尬,我們可以想象。

在前線戰爭打得險相環生之際,李存勖還在前線,李嗣源就擅自退回了黃河以北,他這是想幹什麼?這種事不能往深了想。

當然了,李存勖並沒敢追究李嗣源的責任,相反藉口李嗣源養子李從珂軍功重大,所以就罰李嗣源飲了一大杯酒。

因為這場戰爭進行得太慘烈了,也打得太險相環生了,所以有人常常懷疑李存勖的軍事才能。

比如,如果當時聽從周德威的意見,那該多好啊。其實呢,李存勖與周德威的意見,就是棋手與棋子的分歧。

周德威反對這樣打,主要是因為這種打法,無論勝敗,都會損失慘重的,他自然希望用一種穩妥的打法。

李存勖當時需要的是勝利,至於傷亡那只是一個數字,甚至需要周德威死的時候,李存勖也不會太猶豫的。

這就好像,下棋時,如果丟一個車,就可以換對方一個車馬炮,我想哪個棋手也不會猶豫的,問題是,假如車有思維,車會同意嗎?

基於統帥的角度,傷亡多少,那就是一個數字。但是基於前敵的將士,能把問題想得這樣瀟灑嗎?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點選載入圖片

這場戰爭進行得異常慘烈,據說梁晉雙方都損失了多一半的兵力。晉軍取得這種慘勝,自然無法再繼續擴大戰果了。

但是,晉軍這場戰爭的戰績就是非同一般的,因為這一戰結束後,晉軍就奪取德勝渡口。

我前面說了,梁晉雙方圍繞黃河,一共有三個重要渡口,從西向東是黎陽、德勝、楊劉。現在楊劉、德勝都已被晉軍佔據了。

隨後的戰爭,自然是圍繞德勝展開。晉軍奪取德勝渡口後,開始在那裡修建德勝城,德勝城地跨黃河兩岸,分為南城北城。

梁晉雙方圍繞德勝渡口幾乎天天有戰爭,一共打了一百多仗,雙方互有勝負,但是梁軍終於還是無法奪回德勝渡口。

就在梁晉圍繞德勝城打得如火如荼之際,晉方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鎮州節度使王鎔被屬下火併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因為這意味著李存勖對河北的統治出現了一個口子,如果這個口子越扯越大,李存勖就有可能喪失河北的統治。想當年,朱溫喪失河北的統治,就是從鎮州叛亂開始的。

從某種意義上,此時也是李存勖人生最危險的時刻之一。

鎮州出現叛亂後,鎮州向北會找契丹求援,向南會找梁國求援。中間是鎮州叛亂,北邊契丹、南邊梁朝一塊行動,李存勖當時崩了盤,也沒有奇怪的。

當李存勖衝過這個坎後,戰略上陷入了迷茫之中。因為簡單的分析,好像怎麼看,也是一個死局。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與晉國之間的爭鬥有多慘烈?

點選載入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