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海思晶片成功試產, 讓大家看到了華為發展下去的希望

就當很多人覺得華為因為

晶片

斷供的問題,而有可能陷入發展困境,甚至有可能解散海思團隊的時候,華為在晶片方面,又有了讓很多人想不到的好訊息:

華為海思

的第一款柔性OLED驅動晶片已經成功實現了試產,最快將在今年年底實現商業化量產交付。

華為海思晶片成功試產, 讓大家看到了華為發展下去的希望

點選載入圖片

表面上看華為只是實現了OLED 驅動晶片的量產,而且是40nm的工藝,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其實這是很膚淺的認識,在編者看來,這裡面至少還有三個更深層次的意義:

一、打破壟斷,彌補市場短板

如果說華為是“生而為打破壟斷”而來的,那麼這次華為海思在OLED驅動晶片上的成功試產,就是這一說法的最好證明。

不要小看了一個小小的螢幕驅動晶片,就這我們還需要大量進口,幾乎無自主權可言,即便我們的國產顯示屏已經做大,但是做強卻難說,因為核心的驅動晶片,仍然被人家掌握,卡脖子的風險時刻威脅國產螢幕的正常發展。

華為海思實現了OLED 驅動晶片的量產,而且還是柔性驅動晶片,這就是意味著我們擁有了自主可控權,想卡脖子,就要看看華為的臉色。

華為海思晶片成功試產, 讓大家看到了華為發展下去的希望

點選載入圖片

更甚者,當國產螢幕驅動晶片出現的時候,實現量產進入商業化之後,何愁外商芯片價格高昂?

二、拉動國產產業鏈發展進步

華為之痛,可不僅僅是華為之痛,而是我們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之痛,甚至是高階高新技術產業之痛,沒有了高階晶片,就無法進一步發展先進智慧手機、AI人工智慧、儲存等眾多業務。這是產業鏈的短板,要想打造強大的半導體產業鏈,就必須從底層做起,而不是依賴外商,也不是“買買買”的方式。

華為海思堅持進行技術創新,堅持進行晶片研發,尤其是這次OLED驅動晶片的量產,將帶動我們國產晶片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製程工藝是不高,但是別急,一步步來,穩紮穩打,才有進步,只要產業鏈進步了,何愁不會強大?

華為海思晶片成功試產, 讓大家看到了華為發展下去的希望

點選載入圖片

三、華為的目的是存活下來

對於華為海思來說,意義重大。在遭受美國打壓之前,手機業務的比重在華為的營收中,佔據的比重是越來越大,而現在手機業務被限制了,在晶片供應方面,也出現了極大的困難,現在華為要想獲得生存以及發展的空間,就必須開拓更多的業務,以獲得更多的收入。

要想在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可不是那麼隨便的事情,華為將目標對準了OLED驅動晶片,一來,這個領域的國內的競爭者是屈指可數,發展螢幕驅動晶片,既可以降低國內廠商的競爭,甚至可以說是幾乎無競爭,也可以從外國廠商口中奪食,獲得豐厚的市場利潤,有了營收,華為又有何懼?

華為海思晶片成功試產, 讓大家看到了華為發展下去的希望

點選載入圖片

國產晶片發展任道而重遠,華為選擇在驅動晶片上下手,無論是從經營角度來看,還是從產業鏈角度來看,都是非常明智的選擇,這也讓大家看到了華為發展下去的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