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200mAh/g,這是主流的充電

鋰電池

比容量。

1200mAh/g,這是最新的“食鹽”可充電電池比容量。

能量密度直接提升了6倍!

這就是斯坦福團隊最新的Na/Cl2和Li/Cl2可充電池: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它可以在1200mAh/g的比容量下可逆迴圈,平均庫侖效率大於99%。

而首次放電比容量更是可以達到2800mAh/g。

這篇

Nature

刊發的電池新研究,作者團隊盡是中國面孔。

其中,共同一作是

斯坦福大學

朱冠舟博士、西南交通大學田馨博士。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正極高微孔碳,負極鈉或鋰

這一電池的正極為高微孔碳(aCNS),負極則為鈉或鋰。

起始電解質則由溶解在氯化亞碸(SOCl2)中的氯化鋁、氟化物新增劑組成。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其中高微孔碳是一種具有

奈米

球(Nanosphere)結構的碳材料,充滿了許多超細微孔,能夠吸收大量的氯分子並將其儲存起來。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朱冠舟博士表示:

當電池充電時,氯分子被捕獲並儲存在碳奈米球的微孔中;放電時,再將氯轉化為氯化鈉。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Na/Cl2電池的充放電曲線

這種氯化鋰或氯化鈉與氯之間的氧化還原,就是促成電池可逆容量的主要反應: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這種氧化還原作用為正極提供了可充電性,而摻有鹼氟化物(alkali-fluoride-doped)的鹼氯(alkali-chloride)固體電解質則穩定了負極。

在放電時,SOCl2電池在氧化/充電階段的各種產物都隨之減少: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實驗結果最後表明,在3。5v的放電電壓和每克1200mAh的容量下,電池能夠超過200次迴圈。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其庫侖效率可以大於99%,而能量效率(放電容量與每次迴圈充電容量輸入的比值)也大於90%。

在首次放電時,電池比容量可達到2800mAh/g,平均放電電壓約為3。2V。

偶然的契機:可逆化學反應

事實上,研究團隊並不是一開始就瞄準了可充電的Na/Cl2和Li/Cl2電池來研究的。

他們一開始只是想利用氯化亞碸(Thionylchloride)來改進現有的電池技術。

轉機則發生在他們早期的一場關於氯和氯化鈉的實驗中。

在這場實驗裡,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一種化學物質向另一種化學物質的轉化以某種方式穩定下來時,會產生一些可充電性。

我們至少花了一年時間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斯坦福大學教授戴宏傑說。

接下來的幾年裡,團隊開始研究可逆化學反應,並對電池正極材料進行了多種實驗。

最終,他們選取了具有奈米球結構的多孔碳材料製成電極,提高了效率。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最高目標是讓電動汽車能夠行駛現有平均距離的六倍遠,或者讓手機充一次電就能玩一週。

像衛星遙感器這種根本無法頻繁充電的裝置,就更是高效能充電電池未來的受益者。

許多電池電量耗盡的衛星只能漂浮在軌道上,無法再次使用。

如果未來的衛星配備壽命更長的可充電電池,比如太陽能充電池,那麼衛星的壽命也將被一併延長。

團隊介紹

論文一作朱冠舟博士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博士生,主要研究為高容量和高能量密度電池等領域。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共同一作田馨博士來自西南交通大學,主要研究奈米功能材料的合成製備、效能調控等領域。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通訊作者戴宏傑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現在坦福大學化學系任教授。

他曾在2016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奈米管領域的領軍人物。

“食鹽”電池登上 Nature,電量密度達鋰電池 6 倍

點選載入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