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AI獨角獸還是“毒”角獸?

商湯科技:AI獨角獸還是“毒”角獸?

文 | 王雨桐

儘管已與“AI第一股”無緣,但商湯科技的上市野心似乎從沒有安分過。

近日,有媒體報道,商湯科技計劃在未來幾周提交香港IPO申請,或與匯豐控股展開合作,籌集至少20億美元的資金。而這,已是今年來商湯第三次被傳出計劃IPO的訊息,A股、港股,乃至保薦人,每一次新聞都有模有樣。

從始到終,商湯方面的對外口徑始終如一:市場傳聞,不予置評。

但在蒼蠅與蛋的關係之下,商湯此舉更像是欲蓋彌彰。

上市,是商湯當下最為迫切的任務。

撐不起的百億估值

“科學家創業”,是打在商湯身上最貼切的標籤。

在人工智慧領域最為火熱的時候,商湯的學術型管理團隊和強大的人才儲備能力,讓它在行業中備受關注,自然也吸引來了資本。

資料顯示,成立至今,商湯先後吸引了包括軟銀、阿里巴巴、IDG在內的知名投資機構注資,融資總金額一度接近400億元,是行業內當之無愧的獨角獸企業。隨著Pre-IPO融資完成後,商湯的估值更是達到120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

然而,技術能讓商湯在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資本一時追逐的物件,但隨著人工智慧領域的迅速發展,缺乏落地場景的技術,卻會讓企業陷入困境,被扣上資本泡沫的帽子。

2017年,商湯曾高調宣佈自己已實現全面盈利。

但春風得意終有盡,彼時的輝煌並不等同於當下的商湯。

在商湯的業務規劃中,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佔據了絕大部分,可即便是這兩個版塊,商湯都從未建立起足夠的優勢壁壘。

無論是與商湯並稱為“AI四小龍”的曠視、雲從、依圖,還是海康威視、華大股份,都是商湯不可迴避的競爭對手。專業、精準,讓這些企業在很多時候都比商湯的“泛泛而談”更具競爭力。

主營業務不夠給力,與其他企業相比更低的利潤率,

(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的毛利率是64.6%,依圖2019年的毛利率是63.9%,商湯科技2019毛利率43%。)

讓商湯在外界眼中已難以撐起如此龐大的估值。

曾經的獨角獸,一度成為資本眼中的“毒”角獸。在2018年完成軟銀10億美元投資後,商湯之後大概有兩年沒有再公開過融資訊息。

上市實為回血

對於當下的商湯而言,上市成為已被認為是“毒”角獸的自己的唯一選擇。

據去年11月時《財經》的報道顯示,商湯估值縮水情況已經出現,一些老股東開始私下交易商湯股份,給出的估值是90億美元,但很難賣出去。

一旦有投資人套現離場,商湯的融資之路便更難進行。

與此同時,商湯探索落地場景實現商業化變現的腳步並未停止。

為尋找到更多的落地場景,商湯也不是沒有努力,自動駕駛、“1+1+X”的商業戰略模型更是讓商湯進入“廣撒網”的模式。

但前者已吸引了上至網際網路公司、下至科創企業的注意,商湯想要從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後者則將“專”、“精”問題再度劃上重點。

商湯的投入,更像是一場無用功。

以至於,融資受挫、人工智慧領域常常面臨的較長的專案交付週期和收款壓力問題,隨著商湯在新業務版塊的探索,有不少觀點認為,商湯已經面臨著資金流緊張的壓力。

上市並非那麼簡單

回看商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早在2017年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便曾提出過對上市的規劃,反而是這幾年,人工智慧企業紛紛遞交招股書,商湯卻愈發安靜。

商湯科技:AI獨角獸還是“毒”角獸?

是商湯不想上市嗎?或者應該說,資本市場並不天真。

近幾年來,一眾網際網路企業紛紛赴美、赴港上市,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破發,甚至摘牌。同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曠視早在2019年便折戟資本市場,去年11月遞交上市申請的依圖在兩次中止後,最終在6月底終止上市,同樣被終止上市的雲知聲還被質疑資料造假。

諸多現象,都讓商湯對上市一事望而卻步。

搜狐科技曾援引市場人士言論稱,包括商湯等在內的四小龍都存在巨大泡沫,有泡沫是正常的,但目前這些企業還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經營能力存疑,落地場景也要繼續深耕,仍需資本去做技術投入、市場拓展等,一級市場已經不太願意有資本接盤,而上市很有可能就是泡沫破滅的開始。

只是,在投資人可能套現離場的壓力下,商湯的上市之路,就算再不想,只怕也得硬著頭皮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