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苯硫脲嘗味實驗,喝了一小口,現在天天害怕自己得癌症死的早

實驗室裡的任何試劑都不要隨便碰。哪怕是老師或其他人員允許,甚至鼓勵你觸碰的

我就有過這樣例子。

之前我上人類遺傳學的課,做了苯硫脲嘗味實驗。這個實驗很經典也很常見,我中學的生物課本上就有。

做了苯硫脲嘗味實驗,喝了一小口,現在天天害怕自己得癌症死的早

圖片來源:搜狐網——溯遠基因

具體內容就是苯硫脲這種物質,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味道也不同,大部分人品嚐1/750000的溶液會覺得它極其苦澀;少部分人(漢族約9%,少數民族比例更高)對苦味不敏感;更有一部分人即使直接品嚐飽和溶液甚至晶體都不會覺得苦澀,也就是所謂的味盲。像我就是典型的味盲。

做了苯硫脲嘗味實驗,喝了一小口,現在天天害怕自己得癌症死的早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當時老師配置了20瓶苯硫脲溶液,我從最低濃度的1/750000嚐到最高的1/750(接近當時氣溫的飽和極限了),都嘗不出來,同學不信,讓我喝了一小口證明我就喝了。實驗做完之後,回宿舍查資料發現這玩意劇毒啊!大鼠半數致死量3mg/kg,比氰化鉀(6。4mg/kg)毒性還要劇烈。按照大鼠的換算公式,人的致死劑量可能不到30毫克。而且還致畸致癌。當時就嚇尿了,先去壓舌根催吐,然後晚上從宿舍一路跑到教學樓找老師,發現老師已經下班了。然後想起來開學的時候記過老師的電話,找出來之後,就給老師打電話問。先確認了做實驗用的是苯硫脲(苯硫脲有一種低毒的替代品),又問老師攝入的一口苯硫脲溶液會不會對人有害,老師說沒事,就沒去醫院。後來短期也沒出現什麼急性症狀。雖然急性毒性沒出現,但是現在都還是害怕致畸致癌。苯硫脲會在體內代謝行成苯胺(就是毒校服那個)並滯留,苯胺會形成苯基羥胺。每一個都是高毒,且強致癌的物質。

做了苯硫脲嘗味實驗,喝了一小口,現在天天害怕自己得癌症死的早

圖片來源:搜狐號

現在我天天都害怕自己得癌症死的早。

國內的實驗,尤其是這種專業性質不是很高課程,都是相當不規範的。高毒物質特麼居然能入口實驗。一搜相關文章全是嘗味實驗資料,全是拿學生和病人做的樣本,國外已經拿低毒物質替代了苯硫脲做嘗味實驗。而我們還繼續拿高毒物質入口,特麼實驗原理上絲毫未提其高毒性,實驗流程裡還要求多次品嚐和慢慢嚥下。真是瞎搞。

我上的大學雖然不是什麼985211的名校,但是好歹也是省部共建的正規大學,任課老師也是正規生物工程專業的講師。但是整個實驗過程中都沒有提到苯硫脲的毒性,教學計劃裡也把該實驗列入常規的教學內容。真的讓人感到害怕。

做了苯硫脲嘗味實驗,喝了一小口,現在天天害怕自己得癌症死的早

可以試想,這種有危險性的教學實驗,在一所有生物工程特色的本科大學裡都能夠直接開展。而網上大量的資料表明,這樣的實驗在全國各地廣泛性上是相當高的。在其他水平不及全日制大學的地方可能會有更加不符合安全性的例子。

我在這兒yy一下場景:

場景一:一位中學生物教師,最近拿到了教育創新課題,需要做一節有特色的實驗公開課,他思前想後,覺得觀察洋蔥細胞有絲分裂的公開課太過俗套,翻遍課本發現了這個實驗。很好!既有生動性還能聯絡課本教學內容。隨後購買了試劑,配置成溶液。實驗課上,學生們非常積極且好奇的品嚐溶液,公開課非常成功順利。外校專家見此狀況,給予了高度評價,老師成功完成課題,不久之後還登上了當地教育報紙成為教學先進典型,皆大歡喜。至於苯硫脲對學生可能的危害,這重要嗎?

做了苯硫脲嘗味實驗,喝了一小口,現在天天害怕自己得癌症死的早

圖片來源:搜狐網

場景二:一位基層醫院甲乳外科醫師,最近要評職稱了,各項條件均符合要求,唯獨缺一篇文章。雖然單位對文章的要求雖然不高,但是總要湊一篇出來。一日翻看文學時,忽然發現苯硫脲嘗味敏感度和甲狀腺結節腫存在相關性。實驗簡單易行,又與自己方向相關,大喜。遂購置試劑,在門診積極實驗,收集資料,不出數月,一篇文章已然出爐,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又省吃儉用兩月湊夠了版面費。遂投稿,不久文章刊登。醫師成功評上職稱,皆大歡喜。至於苯硫脲對病人可能的危害,這重要嗎?

綜上,只要是實驗室離得試劑不要隨便碰,更不要入口。對於自己不瞭解的物質,同理。

文章來源:知乎匿名網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