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因病去世,媽媽傷痛難奈,透過AR撫慰哀傷,觀者全程淚目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能會對友情產生懷疑,也可能會對愛情產生不信任,但是對與親情我想我們都一定懷抱著誠摯的感情去對待。親人分別帶來的傷痛往往最難以修復,最近一位韓國媽媽利用AR與過世女兒見面的新聞讓人全程淚目,誰能想到已經永別的人能夠再次“相見”呢。在感慨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更是能夠體會到媽媽和女兒之間的難捨難分,觸人情腸的情感給冷冰冰的物件賦予了新的定義。

我們都明白分別總會不期而遇

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意外摧毀了無數的美好,死亡本就是一種不期而遇的意外,或許對於死者只是最後一次疼痛與遺憾,但是對於生者而言要面對的是長期的煎熬與不習慣。面對親人的離開我們做不到釋然,我見過太多一直沉浸在失去親人悲痛裡的家庭,也見過太多一直無法與自己和解的人。無法告別過去就無法走出傷痛,一次有儀式感的告別或許是我們走出悲痛的開始。

小女孩因病去世,媽媽傷痛難奈,透過AR撫慰哀傷,觀者全程淚目

AR

是我們走出悲傷的載體之一

就如同這位韓國媽媽用AR在此見到去世的女兒,這就是科技感染生活的例子。在親人離世後,我們自然抑制不住思念。“要是他還在就好了”“要是有XX幫我就好了”這些話語都是我們思念某個人的外化表現。我曾經也體會過失去親人的痛苦,面對即將離開的親人總是有千言萬語,但最終因為時間原因都化為一句“不要走”我想如果給我一次重新對話的機會,我想把話說完。說到底和親人告別就是和自己釋懷,情感是最無法壓抑的東西,把自己想說的話交代清楚或許就是我們釋然的起點。既然分別難以阻止,我們或許可以用溫柔一點的方式接受他。

AR的運用在生活並不常見且費用高昂,同時還會受到地域的限制。有條件的家庭或許可以利用AR表達對逝去親人的緬懷,但普通家庭卻無法做到。即使如此我們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們不妨大膽想象或許在5G時代來臨後,AR將走入千家萬戶。科技只是宣洩情感的輔助之一,其中的核心還是我們人的情感。

小女孩因病去世,媽媽傷痛難奈,透過AR撫慰哀傷,觀者全程淚目

選擇正確的生活是治癒悲痛的有效途徑

很多人在失去孩子後就無法迴歸正常生活軌道,特別是母親。有的母親失去孩子後出現精神恍惚、瘋了、自殺等,不得不說這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如果是作為家人我們應該互相療傷,而不是藉著悲傷的情緒不作為。親人雖然逝去,但是生活還在繼續,都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迴歸正常的生活軌道或許才是走出悲傷的途徑。按照老一輩的說法就是“你也不希望他在天上看著你這樣不得安生吧”,忍著悲痛前行,帶著期待生活,這才是我們的態度。讓思念化作生活的動力伴我們前行又有何不可呢?

選擇有儀式感的告別方式

中國文化中一向都是對死亡有獨到見解的。在古時候人走後需要有一個有儀式感的告別儀式,其中規矩條例,風俗習慣不勝列舉。這樣做不單單是為了展現家庭實力,也是為了給逝去的親人走好最後一步,更是為了告別親人,表達不捨與哀思。我們一再強調,走出悲痛就是為了與自己和解,一個有儀式感的告別儀式就是我們走出悲痛的第一步。

小女孩因病去世,媽媽傷痛難奈,透過AR撫慰哀傷,觀者全程淚目

親人帶來的傷痛需要親人去撫平

在安慰失去親人的時候我們常常聽到“為了XXX你也要好好保重自己呀”其實這是一個壓力,在壓力下我們都想要儘快調整自己的狀態,不要為在身邊的親人再帶來二次傷害。或許我們很難想象倆個同樣傷心的人如何安慰彼此,但現實確實是這樣。失去親人的痛只有自己能體會,同病相憐也是惺惺相惜呀,在共同的治癒途中,或許會更加堅強。這世上治療心理創傷最好的良藥還一定得是情感上的。

切記珍惜當下

人死不能復生的道理我們都懂,有時候失去就是永遠失去了。前幾年風流的變形記就是為了說明珍惜當下,珍愛家人這個道理。我們見證了一個個頑劣的孩子找到真摯感情的過程;在現實中我們更是對不能時刻相處的家庭有別樣的情感,或是同情或是遺憾。

小女孩因病去世,媽媽傷痛難奈,透過AR撫慰哀傷,觀者全程淚目

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996的社會,成年人的壓力確實很大,但是身為父母我們陪伴孩子的責任不能因為壓力而改變。孩子是父母的心血,陪伴孩子與生活壓力見的矛盾並不尖銳。在很多留守兒童家裡,孩子與父母團聚的日子很短,但是孩子們都知道父母在遠方為家庭奮鬥。他們之中很多對於父母是崇拜是感謝是嚮往是理解,更是思念。這種親子間的聯絡沒有因為距離而改變,有誰願意分開呢。

分開的人渴望團聚,而團聚的人卻貌合神離。下班之後是手機有吸引力還是孩子有吸引力?陪伴孩子與個人娛樂哪個更重要。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是自己老了,老眼昏花看不了手機,自己的孩子在一旁沉迷手機,與自己無話可說。我們的心情如何?現在有多少父母放不下手機,拿不起孩子未來就有多少孩子放不下手機,陪不了父母。世間萬物都是迴圈的,這一批父母與孩子就是老去的父母與沉迷手機的孩子。

小女孩因病去世,媽媽傷痛難奈,透過AR撫慰哀傷,觀者全程淚目

工作、玩樂並不比孩子家庭重要,珍惜這一刻在一起的時光。如果仔細算一算孩子從六歲邁入學堂後就沒有多少時間陪著父母,工作後更是。

離別總會到來,重要的是我們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生活不會為你的悲傷停下腳步,我們終究是以生存為目標的。與其在分別後千思萬念,不如珍惜當下的時光。珍惜當下也是對自己和對親人最好的交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