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在我們多數人的觀念裡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社會進化到農業社會是象徵著文明的開始,是偉大的進步。但本書作者並不這麼認為,作者認為這是倒退的一步,是小麥、水稻馴化了我們人類,並非人類馴化了小麥、水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作者認為,從人的天性來講,原始社會也就是書裡所說的狩獵採集時代的生活方式更適合人的天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制度上,二是在生存方式上。在制度上雖然每個小部落都會有自己的首領,但是對於付出和收穫上來講分配都更平均,那是個人人都要出工出力的制度,大家一起狩獵一起採集食物,也一同分享食物。在生存方式上也同樣佔有優勢,每個採集者每天幾乎只需要花2-3個小時的時間採集就能滿足一整天的生存需要,而剩下的時間都可用來自由溜達、八卦或者是睡大覺,而在食物的多樣性上也遠超農業時代,採集時代的種類更豐富,營養更均衡,有各種野味,野菜野果野山菌等,而採集時候的人更知道如何讓自己跑得更快、如何才能保持體能,每天跑跑跳跳各種自由運動也更利於健康。有不少人會覺得采集時代人的壽命比現代人會低很多,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以前的採集時代人均壽命低是因為多數人活不過兒童時代,只要是能安全度過兒童時代後的成人壽命和我們現在的多數成年人相差無幾,當然那些有特權特供的人除外。

《人類簡史》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從以上觀點來看採集時代過的日子確實也不錯,就像是帝國主義未染指非洲之前,多數部落也同樣過的是採集時代的生活,他們本來沒事抓只兔子烤只山羊啥的,小日子過得也還將就,結果歐洲人過去把他們多數人都變成了奴隸,不得不幹各種體力活。但是歐洲人可不會這樣說,他們只會講我們帶去了文明,帶去了醫藥和學校,還有現代科技。鬼才相信這樣的說辭,如果不是為了和非洲人便於溝通好更多地壓榨外,他們才不會帶去什麼醫藥和教育。反正我個人認為對被迫成為奴隸的非洲人來說,他們肯定是寧願生活在採集時代。

如果說當時的非洲人是帝國主義者的奴隸,那麼在農業時代的多數人就是小麥、水稻的奴隸。非洲人屈服於侵略者的火槍大炮,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奴隸,農業社會的祖先也同樣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做糧食的奴隸,我們的祖先和非洲人一樣本來是可以選擇採集時代的活法,但是當歐洲人的出現和農業時代的出現就已經沒得選擇了,一個是屈服於強權,一個是屈服於糧食,只是屈服的物件不一樣,那麼屈服的結果是什麼呢?

《人類簡史》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到了農業時代的結果就是多數人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幹苦吃。苦幹苦吃這句話還是我老家一個還在世的老大爺說的,我們當地人都笑話他講得不好,覺得苦幹就是為了有吃的,並且吃好。我卻認為老大爺雖然斗大的字一個也不識,卻講了一句很實在富有哲理的話。這還是一個悲傷的故事,當時老大爺還是小夥子一個,家裡兩兄弟家庭條件也不好,他哥哥是成家了的,但因意外去世,他嫂子就準備離家出走,而在出走的晚上旁人勸他去追了回來,他又不大會講話,所以就只說了句:嫂子你別走,回來我們一起苦做苦欺(欺是我們那裡吃的土語),嫂子留下了,從我們的老大婆變成了老么婆,日子還是那麼的苦,吃的也不見得甜,所以苦幹苦吃真的是農業時代兩三千年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苦幹是因為種地是真的苦,在沒化肥和雜交種子之前的幾千年裡,那時的產量有多低都不敢想象,而且全靠看天吃飯,乾旱了沒飯吃,雨下大了洪災來了也沒飯吃,就算豐收了暴君來了貪官來了還是沒飯吃,這是天災人禍上的苦,還有身體上的苦,從現在的科學角度來講,人本來就是要像採集時代的人一樣跑跑跳跳的自由運動勞逸結合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種地的人不是肩挑一整天,就是背扛一整天,或者是挖土一整天和躬腰一整天,反正種地的每一天都是違揹人的生理機能的,在農村會經常看到,彎腰駝背、腳瘸手拐的老人特別多,而腰痠腿痛、骨質增生的人就更多,土地對於農業時代的多數人來說都是生於斯死於斯。我也覺得對這樣種地的人來說,如果有得選擇的話,我想肯定多數人都願意選擇採集時代的活法。但現實就像是直播,只能往前播而不能往回播,所以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只能接受了。

《人類簡史》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我想這也是作者認為進化到農業時代是退步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作者站在了種地人的角度來看,但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就會不一樣,進入到了農業社會才讓統治者有了剝離生產的可能,只靠著被統治者的辛勤勞作自己就能享有現成的食物,對統治者來說這樣的日子可比採集時代舒服多了,不再用自己冒著風險帶頭狩獵,不在擔心餓肚子。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消遣,正因為閒著無事和為了更好的統治種地的,所以慢慢地發展出了文字,這也就是為什麼文字兩千年來只在統治者之間傳播的主要原因。

想想看就是成熟的文字發明也有兩三千年,而我們這個時代活著的不少農村老人還是文盲,他們所瞭解到的知識和過的日子比起兩千人的農民並沒有進步多少,比起兩千年前的文化人無論是思維還是智慧都相差得太多太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難道是種地的人基因不一樣,天生就比較愚魯嗎?統治者當然希望這樣告訴大家,讓大家樂於被統治,但事實是多數人的聰明程度都是一樣的,而種地的人生下來就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可能,多數只能世世代代種地。這一種就是幾千年,如果不是工業革命,我們多數人恐怕也會是其中一員。

《人類簡史》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當然統治者雖然沒有讓文字大量傳播開來,一直控制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但是他們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文字在他們手裡創造出了各種制度和文學,制度讓帝國得以統一和運轉,文學讓我們生活得更豐富多彩,但前提是我們是生活在豐衣足食的時代文學才會我們生活中的調料,就像陶淵明開創的田園生活讓很多讀書人都很是嚮往,但是老陶你可知道,就憑你那草盛豆苗稀的種地技能,估計連湯都喝不上,還不就仗著你地主家的餘糧不是。還有那個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那位,你可知道: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諷刺的是種地的人歷盡艱辛養活了統治階層也就是文化人,讓文化人得以記錄了歷史和創造了文學,而歷史上也就只留下了統治階層的故事和文學。

農業社會既然不符合人的天性,又為什麼會進化到農業社會,作者也沒給出答案,也沒人能給出答案,畢竟都過了上萬年的時間,誰敢說我們知道答案,所有的答案都只是推理,只能說有一定的可能性,但不敢說就是準確答案。我個人的推理就是起初的農業社會確實是優於採集社會,至少穩定不用到處搬家對嬰幼兒的成長更有幫助,這也許就是農業社會人口能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人類簡史》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而初期的農業社會肯定也會是繼承了採集時代的傳統,無論首領還是群眾都是和採集時代一樣一起出功出力,初期也會是邊狩獵採集邊種地,也辛苦不了多少,穩定下來的初期,應該是度過了不少快樂的日子,但正因為穩定而人口大量的增加,就會導致兩方面需求,一是糧食需求,二是管理需求,糧食需求就需要種更多的地擴大生產,也會增加勞動時間,而種地的人多了就需要彼此協作才不至於亂,首領必須安排那些人狩獵,那些人種地,而他自己就成為了監督人,久而久之首領就會發現,自己只是領導他們怎麼做,但自己卻完全不用動手,而分配食物還是自己來分,當然還能給自己多分點,嚐到甜頭後,他肯定就很難再做回一起出功出力的日子,他就不得不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地位,慢慢地階級就產生了。

而這時的部落也越來越大,也離不開領導人,土地的開發使用就會越來越大,周邊的動物也就隨之減少,狩獵的人員跟著逐年減少,很多新成長的一代也就失去了狩獵技能,覺得種地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就只能以土地為生,採集時代也就永遠回不去了。隨著人口的增加,也就導致了土地開墾的增加和統治階層人數的增加,土地的增大也就會導致大自然的失調,天災增加而減產,統治階層的增加也就需要種地的養活更多的閒人,人口增加土地減產,要養活的閒人又越來越多,種地人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一代不如一代了。

《人類簡史》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就這樣我們在農業時代足足幾千年直到工業時代的到來,這把套了多數人的種地枷鎖才得以解放,但也只是解放了種地的枷鎖,並非是解放了人的天性,畢竟如果是解放了人的天性我們就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利益,所以工業時代的枷鎖早就等待著人們,至於那個枷鎖更重只有時代來證明,也許幾千年後也有的人會覺得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是一種退步。而對每一時代的統治階層來說則始終是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