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定理——量子革命的根源, 證明超距作用的真實性

貝爾定理——量子革命的根源, 證明超距作用的真實性

點選載入圖片

1964年,物理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發表了一篇題為 “論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實驗(On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Experiment)”的文章,引用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的三位偉人,即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內森-羅森和鮑里斯-波多爾斯基發現的一個明顯悖論。

這個悖論被稱為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EPR Paradox)”,否定了

量子力學

的不確定性。那麼,這個悖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貝爾定理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

貝爾定理——量子革命的根源, 證明超距作用的真實性

點選載入圖片

1935年,《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 “量子力學對物理現實的描述可以被認為是完整的嗎?這篇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內森-羅森共同撰寫的論文,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悖論,現在被稱為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佯謬(EPR悖論)。

該論文認為,

當時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和數學框架是不完整的,因為它與現實相矛盾。

用該論文中的話來說:

要麼(1)量子力學中的波函式對現實的描述是不完整的,要麼(2)兩個量子運算元不可能同時存在。

EPR悖論透過一個糾纏的思想實驗來說明 ”量子理論的不完全性“(儘管原論文沒有明確談到這一點)。它的內容如下:

讓我們假設有一對量子粒子,例如電子。我們對這對電子進行一些相互作用,從而使它們成為糾纏對。在不測量這兩個狀態中的任何一個的情況下,我們把它們傳送到非常遠的距離上,比如說穿越

銀河

系。為了實驗的簡單性,我們假設這種傳送是完美的,並且沒有與我們最初擁有的任何一個量子態發生相互作用。因此,糾纏被保留了下來。量子力學說,當我們測量其中一個狀態時,我們會瞬間知道另一個物體的狀態。這篇文章的作者用這個事實來強調 ”不完整的量子圖景“。他們認為,這種資訊一定是不正確的,因為它違反了自然界的一個基本定律:光速!

狹義相對論證明,光速是宇宙的終極速度。宇宙中任何物體/資訊的速度都不能超過299,792,458米/秒。因此,如果兩個物體在時空中交換資訊,它們一定不會突破這個速度障礙。但是,如果兩個相隔銀河寬度的物體在瞬間相互作用,”他們違反了自然界的基本規律“,正如這篇著名論文的作者所認為的那樣。

順便提一下,原始論文透過考慮兩個相互非交換的量子運算元,在數學上建立了對現實的不完全描述,例如A和B(非交換的的意思是AB≠BA)進行了說明,表明它們在機率上互不相容,並由此得出了對現實的不完整描述的結論。

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如果你有兩個各方面都相同的陀螺,在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的情況下,把其中一個拿走,開啟盒子,看到陀螺的顏色,比如說紅色,馬上就知道另一個陀螺的顏色是紅色。

這正是所謂的隱變數方法,即量子狀態已經事先確定,剩下的就是測量量子狀態。

但是,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不是自然界的運作方式!

實際上,一個更好的比喻是:想象兩個陀螺(類似於量子態)並排旋轉;讓它們突然以彈性方式相互碰撞(類似於量子相互作用,這樣,現在兩個陀螺的動量是相互糾纏的)。一旦它們相撞,我們立即將其中一個傳送到銀河系的之外。糾纏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看到其中一個陀螺沿著比如說北南軸線靜止,(頭部指向北方,尾部指向南方),那麼這將證明另一個陀螺將指向南北軸線,即頭部指向南方,尾部指向北方的事實。

前面討論的那篇論文的作者主張採用隱變數法。他們反對量子力學的機率效應以及糾纏,特別是在非常遠的距離上。這種方法被大衛玻姆正式化為一個完整的理論,因此也被稱為

玻姆理論。

約翰-斯圖爾特-貝爾(John Stewart Bell)在1964年為隱藏變數理論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被稱為

貝爾不等式

貝爾不等式

貝爾定理——量子革命的根源, 證明超距作用的真實性

點選載入圖片

貝爾不等式主要透過兩個例子進行說明:

光的偏振和電子的自旋。

我們在這裡將主要關注電子自旋的問題。

因此,讓我們想象一下,100個單線態電子對,以某種方式在兩個相反的方向旅行,沒有任何相互作用。透過它們的單線態配對,它們的自旋已經反糾纏在一起,如果一對電子中的一個電子的自旋是順時針的,那麼另一個的自旋就會變成逆時針的,反之亦然。

現在,讓這100個自旋 ”向上“/順時針的電子與另外100個電子(自旋 ”向下“/逆時針)相距甚遠,這樣,兩個相互糾纏的電子就不能在合理的時間內交換資訊,儘管它們是量子糾纏的。讓我們試著給電子分配一個真實的隱藏變數λ,它定義了沿水平軸或垂直軸測量電子的偏置。讓自旋向上的電子屬於愛麗絲,自旋向下的電子屬於鮑勃(一種命名慣例)。

愛麗絲和鮑勃,現在用S-G磁鐵對電子的兩種自旋狀態進行合理的測量,並使其相互間的傾斜度成反比。現在,我們遵循三種不同的情況。

S-G磁鐵是完全反向傾斜的;這意味著兩個糾纏的電子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因為它們的自旋是反向排列的)。因此,100%的電子將給出相同的結果。因此,所有200個(或100對)電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現在,讓我們把一個SG磁鐵的方向稍微偏離另一個(比如說δ=θ°);因此,對水平方向有強烈偏向的電子將顯示出不同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不同結果的電子數量為N_1。(即使我們將另一塊SG磁鐵的方向定為δ=θ°,保持這塊SG磁鐵的δ=0,顯示出不同結果的電子數N_2也是一樣的,因為SG磁鐵之間的相對角度很重要,而不是絕對角度,因此N_1=N_2)。)

現在,讓我們把兩個SG磁鐵的方向定為δ_1=θ°,但是方向相反;這意味著,按照慣例,磁鐵-1的δ_1=θ°,而磁鐵-2的δ_2=-θ°。因此,兩個SG磁鐵之間的相對角度將是δ=δ_1-δ_2=2θ°。因此,與我們的隱藏變數λ相對應,產生不同結果的電子數量N不應該大於(N_1+N_2=)2N_1。

但是,這個數字並不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根據量子力學的計算,經過適當的近似,N_1(=N_2)這個數字應該等於θ^2/4。而N=(2θ)^2/4=4θ^2/4=4N_1。但這與我們之前的結果相矛盾。這一矛盾使得量子力學中不存在實的區域性隱變數。

簡而言之,這就是貝爾定理。

在數學上,這以不等式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原論文中為:

貝爾定理——量子革命的根源, 證明超距作用的真實性

點選載入圖片

現實主義:

認為自然界的存在獨立於是否有人在見證它。

區域性性:

一個影象只受其周圍環境的直接影響的原則,換句話說,沒有任何資訊或原因可以比光速更快傳輸。

儘管我們已經否定了量子力學中真實的、區域性的性變數的存在,但現在許多物理學家準備犧牲區域性性的條件來支援隱變數理論,包括約翰-斯圖爾特-貝爾等人。儘管許多實驗證實了真實的、區域性的變數並不存在,但這些實驗中存在許多漏洞,其結果是任何隱變數的不存在還有待證明或檢驗。玻姆力學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解釋,基於非區域性隱變數的假定存在。

貝爾的不等式導致了另一個強大的假說,即貝爾自己提出的

超決定論

,根據這個假說,所有的東西,實際上所有的東西都是預先決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