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21不再對解除實體清單抱幻想,目標活下來、希望活得好一點

華為在2019年、2020年接連遭遇美國幾次嚴重打壓,現在拜登上臺,華為公司對解除實體清單不再抱有幻想,但希望活得好一點!實體清單的制裁使得華為無法採購重要的晶片及元件,嚴重影響了華為的業務發展。在4月12日下午,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透露出華為2021年是一個更具想象力的未來,也是未來發展戰略逐步清晰的開始,今年目標依然是活下來,希望活得好一點。

自2019年5月,美國宣佈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此後“生存”成為華為發展的關鍵詞。3月底,華為披露了2020年年報,2020年華為銷售收入8914億元,同比增長3。8%,淨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

徐直軍表示,“華為2020年業績符合預期。手機業務去年下滑,但進一步完善了筆記本、平板等其他硬體領域的佈局,所以公司收入整體保持增長。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華為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去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15。9%。2021年對華為而言是繼續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未來發展戰略逐步清晰的開始。”

從前往後看,華為勢必將長期處於美國製裁之下,華為是一個半導體採購大企業,中國是巨大的晶片市場,中國可能有很多企業都擔心未來會像華為一樣。對於華為的晶片庫存,將只是支援華為走得更遠一點,而在更遠的背後,華為對晶片的需求後續的生存該如何滿足?華為何時才能找到適合企業強大需求的晶片供應商?這都無疑成為華為未來發展的一大關鍵,也是國產手機的轉折。

華為新的戰略發展目標,

最佳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

推動5G價值全面發揮;

以使用者為中心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

透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

努力解決供應連續。

最後,面對“華為為何不造車”的提問,徐直軍表示,“2018年,華為高層明確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企業造好車。這個決策到現在為止沒有改變。華為也希望在這一領域開拓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目前華為請了三個夥伴打造自己的子品牌,包括北汽,雙方未來將有一系列的車推出,這些車聚集了華為與合作伙伴的能量。未來華為還將與廣汽、長安汽車打造汽車領域的子品牌。”

華為所面臨的的挑戰困難層層阻礙,作為全球領先的一大手機品牌突顯了它的生存力!美國的制裁對全球半導體傷害更大,破壞了全球產業鏈的效能,讓更多國家和個體考慮半導體供應鏈安全問題,然而華為一直逆境生存並創造更多奇蹟,可敬可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