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造車卻提供核心技術,但小米汽車堅決不會用

華為一部分人(徐直軍等)在決定調研介入汽車行業前,覺得電動車是趨勢,而華為已有的資料傳輸與處理,物聯網技術,電源管理技術,晶片研發等能力,都是可以直接轉化為產品的,所以在電動車未來將來的時代,華為一定可以做些事。

即使手握這多麼技術與能力,但任正非仍然不同意介入汽車製造業,哪怕只是給汽車行業做零配件商。但徐直軍等人還是組織隊伍一邊摸家底,一邊做預研,將自家各部門的技術進行整合,一面用事實說服任正非。最終華為在介入汽車行業的定調是華為不造車,但幫助汽車廠造好車。後來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ICT業務調整到消費者業務,從ToB調整到ToC。

華為造車有句名言: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智慧汽車BU延續了“雲-管-端”架構,雲:智慧車雲;管:智慧網聯;端則從最初的車機擴充套件到了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電動三大終端。聽起來非常高大上,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以後讓你的車“能聯網、能連手機、能自動駕駛”。

三大招指向一個關鍵詞:智慧化。前段時間在圈內廣泛流傳的那份華為自動駕駛專家會談紀要裡有一句話總結更為精確:這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全棧供應商,同時具備晶片、作業系統、感知硬體、決策融合演算法的能力,跳過硬體整合直接和整車企業合作。

總結下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智慧化的關鍵部分,華為都要了。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擰巴,有技術的再三重申不造車,而擅長營銷的要大張旗鼓地宣佈造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