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社會底層,還喜歡抱怨“社會不公”的人,絕大多數是這幾種人

抱怨是人類的天性,因為每個人都想獲取自己的既得利益。

其實,人們適當去抱怨,這對於人來說那是有益的,也能夠有效地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

可是,要是人過分去抱怨,過分去埋怨,那麼他所表達出來的態度,就會是較為消極的存在。

做人,可以不陽光,但絕對不能夠消極。當人一旦消極的時候,其實人就離自暴自棄和內心扭曲不遠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反社會人格”。為何一個普通的人會出現反社會人格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自己認為生活待他不公平,讓他心生怨氣,於是乎才產生這種較為不正常的心理。

其實一個社會有光明的一面,就肯定會有黑暗的一面,這是自然界中必然存在的現實。

沒有好人,你也就看不到壞人。而沒有不幸,你也就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

可以說,人之所以會抱怨社會不公,完全是因為人走了極端,以至於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都走向“陰暗”的那一面。

對於那些活在社會底層,還喜歡抱怨的人,我們要了解他們需要什麼,才能夠還他們以幸福。

可以說,上述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這幾類人。

看待事情過分單一的人

人類看待一件事,千萬不能夠單一化。一旦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單一了,那麼這個人就很容易走向極端。

就比如妻子跟丈夫相處,她早已習慣了丈夫對她的包容,所以她任意妄行,只看到丈夫的缺點,卻看不到丈夫的愛意。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因為人跟某些事物接觸得太多,以至於內心產生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心理,從而矇蔽了感恩的心靈。

丈夫對妻子好,這並非是理所當然的,而是要看人的。

社會對人好,這並非是理所當然的,而是要看社會的。

如果人總是糾結於這個社會哪裡不好,哪裡不夠如意,那麼人自己就只會在抱怨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所以說,為人處世,千萬不能用一個角度去看待一件事兒,而是要多個方面去觀察。

眼睛裡容不下沙子的人

古人有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源過分清澈了,那麼這條河流就不會有生物的存在;而一個人的要求過高了,那麼他就交不到朋友。

同樣的道理,如果人對於社會環境的要求過分苛刻了,那麼人自己也就會感覺到不幸福。

為何總是有一些人會抱怨社會不公?就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社會不公的一面,從而產生了不好的想法和心理。

一個人,當他眼睛容不下沙子,斤斤計較的時候,那這個人就離走極端很近了。

就像那些滿身都是怨氣的人,他們不是今天抱怨這裡不好,就是明天嫌棄那裡過分虛偽。

可是,這個世上哪有什麼事兒是完美的呢?連人本身都不完美,我們就不能要求外在環境完美。

做人,要寬容,要眼睛容得下沙子,這是為人的基本之道。

付出了卻沒有得到回報的人

在我們心中,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到最後就能夠得到多少,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可是,這世上難道說所有的一切都是“付出就有回報”的嗎?

要是人這麼想,肯定是不正確的。並非所有的付出都能換來收穫,有可能你的付出只換來別人的指責罷了。

就像一個職場的職員,他發現自己工作那麼努力才幾千塊一個月,而別人隨隨便便就兩三萬一個月,那麼他的內心就會不平衡,然後抱怨社會的不公。

這樣的情況,真的是社會的不公嗎?這並非是社會的不公,而是人自身價值的問題。

有一定地位,有一定價值的人,那他們肯定是要拿高工資的。而那些沒啥地位,普普通通的人,就只能幫別人打工,領著剛達到溫飽水平的薪水。

這看起來很不公,可是,我們要想想,要是努力和抱怨有用,那麼牛早就是世界的主人了。

想太多的人

我們人之所以會感覺到痛苦,最為基本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想得太多,讀書太少。這是楊絳先生的一番話。

對於我們來說,千萬不能過分鑽牛角尖,也不能過分想太多。因為想太多的最後,就只能是自找苦吃而已。

本來這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人想了好幾次之後,那它就會成為人情緒爆發的導火索,終究會引爆人的不滿的情緒。

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看,人每想這件事一次,內心就會多添油加醋一次,到最後給人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不管人身處在哪個層次當中,都不能說過分抱怨什麼,也不能說總是計較什麼,更不能亂想太多,這一切都是有害的。

因為想得再多,人還是改變不了現實。如此,就還是要多充實自己,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這才能讓修養和價值有更大的提升。

文/舒山有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