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愛而不得的人,最後是怎麼死心的?

作者

|花下

社長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40歲以後,會後悔沒跟曾經深愛的人在一起嗎?

其中最高讚的匿名答主獲得了網友六萬的點贊和一萬多條回覆,作者今年41了,她分享了一個她刻骨銘心愛過的故事。

她和自己青梅竹馬的男孩從小在一個村子裡一起長大,他們一直是全鎮成績最好的孩子,名列第一第二。男孩對她非常好,冬天早起會給胃不好的她帶上一罐粥,一起騎車回家摔倒了還會下意識地先保護她的安全。

高考那年男孩考試了重點大學,女孩差了5分與同一所大學失之交臂,並選擇復讀。後來男孩讀研讀博留校成為了大學老師;而女孩第二年也沒有考上,最後只留在家鄉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五年異地之後,女孩覺得自己配不上這麼優秀的男生,他們分手,女孩在幾個月後與相親物件結婚,男孩也在北京組建了家庭。

後來女孩在婚姻當中遭遇家暴,磕磕碰碰選擇離婚,在生病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男孩回來陪在她的身邊。再後來,男孩帶著全家移民美國,女孩刪掉了他的聯絡方式希望給彼此一個真正的結束。

在回答的結尾,女生說“李宗盛寫過一首歌,叫當愛已成往事,張國榮也唱過,歌詞我句句都能聽懂”。

那些愛而不得的人,最後是怎麼死心的?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風雨

縱然記憶抹不去

愛與恨都還在心裡

真的要斷了過去

讓明天好好繼續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問我的訊息

——《當愛已成往事》

愛而不得,才越陷越深

世間愛戀的形式千千萬,但最深刻、最牽動人心的,往往不是童話般的結局,而是那些有關於愛而不得的,無法開口的遺憾。

陳奕迅在《紅玫瑰》裡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聽起來浪漫,實則像是一個來自人性的詛咒,我們難以滿足得到的,卻總對得不到的愛人念念不忘。

為什麼“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呢?

因為沒完成的,往往更深刻。

前蘇聯心理學家曾有一項有趣的發現,他們最初發現餐廳裡的服務員往往會對還沒有付款的訂單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一旦一筆訂單已經完成付款,服務員的記憶可以馬上刪除關於這一桌客人的情況,轉而去服務其他的客人。這種“未完成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記憶”的現象被稱為蔡格尼可效應(Zeigarnik effect)。蔡氏效應後來被用於證明,人們對於沒有完成的事情,未了的心願,總是有更深的執念,相比起已經擁有和發生的事情來說,得不到恰恰會讓我們產生更多的好奇和牽絆。

那些愛而不得的人,最後是怎麼死心的?

心理學家Seifer and Patalano基於蔡氏效應在情感關係中的作用進一步進行探究,他們發現在單相思的暗戀當中常常存在著一種行為模式,那就是:

1。對於未了的愛戀有不斷增強的記憶;

2。在腦海中不斷重複錯過或失敗的機會;

3。有強烈地慾望再次嘗試或改變;

4。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不斷迴圈。

失敗的經歷和得不到的愛人,雖然使我們受傷,但更激起了我們的不甘心。加上我們試圖浪漫化這個得不到的人,他身上的寶貴優點在被不斷地理想化和放大。等到我們意識到自己用情至深,就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更使得我們難以清醒自拔。

不得不放手,又該怎麼死心

兩情相悅的感情是幸運的,更多的痴情人所面對的是沒有走到一起、愛而不得的結局。

那麼,這些不得不放手的人,究竟是如何死心的呢?

1)深埋心底,繼續餘生:

一段愛情能否真的走到最後,不一定在於兩個人的心意如何,也常常受到來自外界因緣際遇的諸多影響。而當我們無力抵抗世事變遷,卻又不得不繼續前行時,深愛的人可能就只能被深藏心底。

在話劇《暗戀桃花源》中青年戀人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的戰亂中相愛,後來又因為戰爭不得不分開。兩人在臺灣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40年卻沒能相見,直到江濱柳病重,他們才在醫院見到對方,卻發現他們始終沒有將對方遺忘。

在劇終的臺詞,雲之凡也只給江濱柳留下了一句:“我……我寫了很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後來,我大哥說,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

那些愛而不得的人,最後是怎麼死心的?

2)為了抽身,另結新歡:

許多人為了忘了上一個人,而主動地投入下一段感情。這樣的關係又被稱作為反彈式戀愛(rebound relation)。人們為了忘記一個令人痛徹心扉的前任或是走出一段令人心碎的感情經歷,試圖透過快速地轉移目標,獲得關注和安全感來幫助自己恢復。但反彈式戀愛往往不被看好,因為人在情緒波動極大的時候往往難以做出理性的判斷,並不能夠真的選擇適合自己的人。

3)人間清醒,強制戒斷:

有時候求而不得的結束並不是隨著時間漸漸放下,而是自己的自救和戒斷。往往主動選擇放棄的人需要依靠更強制性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抽離,這個時候社會支援網路(親人、朋友、專家)的幫助也變得非常重要。

在美劇老友記當中,Monica與愛人Richard分手,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的分手。好友Phoebe為了幫助Monica忘記前任,燒照片、搬家、離開這個城市甚至國家,來強迫自己在物理上與舊的人和生活劃清界限。

“算了”也許是個好結局

在知乎問答“如何放棄一個愛而不得的人”中,其中一篇連載了4年的單戀日記令社長印象深刻。

從2016年開始,匿名答主一直在記錄自己和喜歡的人之間的互動。

從“喝醉了才敢找他”、“最想紋在身上的是你的名字”、“在辦公室哭到崩潰”再到抑鬱、受傷、默默守護,她最初寫到:

“總說等到失望攢夠了就可以放手了,可是失望攢夠了再來攢絕望;

總說等到真的疼了就知道放手了,可是他一句關心所有的疼都消失了;

總說我放棄了,拉黑,刪除,卻還是一遍一遍檢視訊息,在默默加回來;

我在為我們而努力,他在為他們而奮鬥;

得不到,放不下,人間悲劇不過如此。。。”

而在2020年底,時隔差不多一年,她又重新更新了狀態:

“我沒有走出來,但是我跟自己和解了!

我現在被人愛著,很幸福!

so,everybody,bye!”

那些愛而不得的人,最後是怎麼死心的?

愛情沒有辦法有一個結婚生子的標準結局,但並不意味著不能有其他的結果,而認清現實,也許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泰國電影《暹羅之戀》展示兩個少年相戀的故事,由於種種社會壓力他們最終沒有辦法走到一起,電影的結局Tong對Mew說:“我們可能不能在一起了,但這並不代表我不愛你”。

那些愛而不得的人,最後是怎麼死心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我們總以為一生當中,偉大的愛情只能有一次,深刻的愛人只能有一個,但如果已經認清,兩個人就是不合適且無法真正地在一起,那麼主動地選擇放棄,是一種難得的清醒自救。

那麼如果想真的死心放手,社長也有一些小建議:

1。去浪漫化地思考你們的關係,並主動尋求一個結束。

大多數深陷感情中的人,都習慣浪漫化地想象對方和這段關係,比如對方是“不可取代的、唯一的”,這段關係是“註定的”,過於美化或浪漫化的想法會讓我們無法抽身,所以有一個結束是很重要的。無論是當面說清楚,還是刪掉聯絡方式等等都是積極的第一步。

2。重新構建生活的習慣和模式。

長時間求而不得的人習慣了將對方作為生活的關注中心,你可能每天視奸對方的社交賬號,習慣了點對方喜歡吃的食物,買對方喜歡你穿的衣服。如果想要抽離,就要主動告別這樣的思維和習慣,將重心重新放在自己身上。

3。接受其他愛情的可能性。

對於一個人的執念,可能會讓我們把他當做愛情的全部可能,認為無論對方怎麼對待自己,自己都認了。但其實愛情的可能性還有非常多,只要我們願意離開這種執念,哪怕是保持單身和獨立或是向新的人敞開心扉,都有可能獲得更幸福的生活。

如果此時的你對生活 感情 家庭 事業,有著許多難題,可以在後臺對我們提出問題。篩選後,我們將會為您在《匿問瞳答》專欄中,為你附上瞳愛專業導師的解答。

歡迎你的提問留言。

給我們的文章點個在看

解決你關係裡的一切煩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