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裡沒啥”跟丈夫回婆家吃飯,開啟冰箱的瞬間,兒媳決定離婚

人的社交場合,總是那麼的有看頭。我們經常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人,在面對一個人的時候,卑躬屈膝點頭哈腰,恨不得當舔狗對著那個人“叫爸爸”,但一轉頭,對於另一個人,那些人卻又頤指氣使、盛氣凌人,就差拿鼻孔看人了。

我們每每看到這些人的這種行為,總是忍不住產生生理性厭惡,而影視作品中也總是會故意醜化或者是刻意擴大這些人的醜態。

可是,當我們用客觀自省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人,卻又發現其實我們和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好好去反思一下,我,你,我們所有的人,對人對事,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個衡量的標準,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也都會有一個不同的態度。

有時候我們從第一次與一個人會面開始,在內心裡就會開始不由自主地把對方從頭到腳剖析一遍,然後打出一個分數,這個分數,也就決定了我們以後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對方。

別急著否認,因為我也會,大家都一樣,你就說,是不是曾經產生過這種想法呢?

我想,應該是有的,除了孩子以外,成年人的世界中“見人下菜碟兒”這種事情就是司空見慣的。

可司空見慣的事情,也未必就是對的事情,也許孩子才是對的,孩子們會用最純真的態度去結交好友,而大人們卻總是到處樹敵。

週末,小純(化名)和往常一樣跟著丈夫回婆家,也和往常一樣,小純提前就買好了一些好肉好菜好酒帶到了婆家去。然後,到了婆家,婆婆也還是跟往常一樣,看到兒子後滿臉的欣喜,把兒子拉進門,上下好一通打量,然後心疼地說道:“兒子,你怎麼又瘦了,是不是沒吃好沒睡好?是不是工作太累了?”

直到兒子不耐煩的回答說:“媽,我明明一點兒都沒瘦,昨天稱體重太胖了。”婆婆才會滿意地把視線短暫地從兒子身上挪開,停留在小純身上一小會兒。

小純已經習慣了,每次回來,每次都是如此,她剛開始覺得尷尬,現在呢,已經習慣了,只是微笑地在一旁等著婆婆的“照例”。

於是,照例的,婆婆看著小純大包小包買了許多的菜以後,就露出了肉疼的表情。

“啊呀,都跟你說了,不用帶那麼多東西,我們也吃不完的,我們老兩口子年紀大了,吃不了這些好東西,隨便吃點就行,下次別帶了。”一邊說著,一邊還是把菜給接了過來。

和往常一樣,小純還是會禮貌性的回婆婆:“媽,你們年紀大了,更不能在吃上糊弄,我們每次來,都看見你們吃剩菜,我們是沒事兒,但是你們長期這樣不行,今天就把這些菜做了吧,咱們一家人吃點好的。”

然而婆婆還是照例拒絕了小純:“做什麼呀,家裡還有那麼多剩菜沒吃呢,不吃就浪費了,這些先留著,先把剩菜吃了。”

“行,媽,都隨你!”小純太知道婆婆的執拗,她是永遠也爭不過的,漸漸也習慣了妥協:“那我幫您把菜都放在冰箱裡吧。”

“不用!”婆婆尖叫著過來阻攔:“你放著,我一會兒去弄,不用你弄。”

面對婆婆的一驚一乍的行為,小純似是為了努力融入這個家庭,開玩笑的回道:“媽,每一次你都這樣,是不是冰箱裡藏了什麼好東西,怕被我看到呀?”

哪知道婆婆反而緊張了起來,謹慎的回了一句:“冰箱裡沒啥!”緊接著又補充了一句:“冰箱裡什麼都沒有!”

婆婆的反常的樣子,反而引起了小純的注意,結婚這一年裡,每次回婆家,小純都感到十分的拘謹,不是她個人的感覺,而是婆婆總是對她過分的拘謹,雖然表面上還算是禮貌的,可是不管小純如何的努力想要拉近關係,但是總是難以親近婆婆。

小純只知道,婆婆和公公都是淳樸善良,且很節儉的人,從結婚到如今,每次回家,公公婆婆都是在吃剩菜,哪怕兒子來了,吃的也還是那些沒滋沒味,肉絲都沒有幾根的蔫了吧唧的剩菜。

小純倒是想得很開,公婆吃什麼,她就跟著吃什麼都無所謂,即便是沒有胃口,即便是好幾次飯煮得不夠多,到了給她盛飯她都吃不飽,但她也覺得,一週不過回來這一次,吃什麼不重要,回來看看才是最重要的,吃不飽回家也可以補,總是沒必要因為這點小事而生氣,畢竟這是公婆他們老一輩人節儉的品質。

今天也是如此,公婆熱了兩個昨天剩下的菜,黑黢黢的菜葉子,流失水分的土豆,婆婆又不知道從冰箱的哪個角落裡翻出了過年時冷凍的年菜,加上一個涼拌,一家人的飯就算解決了。

小純囫圇吃了幾口,就說自己飽了,丈夫還在陪著公公喝酒,婆婆在陪在桌上。公婆家的院子裡養了一條狗,她下了桌以後去逗狗,看著瘦得可憐的狗子,心裡不禁有些感慨,公婆養的狗,剩飯都吃不上。

於是偷偷地繞過客廳從廚房偷偷給狗子找點東西吃,可結果就在客廳的邊兒上,小純突然聽到了婆婆對丈夫說的一番話。

“兒子,你就先委屈一下,你這週中午還過來嗎?媽給你做好吃的,都準備好了,你最愛吃的紅燒排骨,糖醋里脊,麻辣螺絲,還有鳳梨、西瓜,媽早就準備好了,都在冰箱裡放著呢。”

小純愣了,突然又想明白了些什麼。前半年裡,丈夫一直抱怨公司裡的飯菜不好吃,後半年裡,丈夫不僅不抱怨了,還肉眼可見的胖了,原來,原來,是這樣。

小純走到了廚房,打開了冰箱,結果就如婆婆說的那樣,除了自己買的那些肉菜被孤零零地放在几案邊上,冰箱裡早就塞滿了。

原來,她不是在跟著公婆吃剩菜,而是跟著公婆吃給丈夫的剩菜。公婆也不是喜歡吃剩菜,只是不喜歡讓兒媳吃不是剩的菜而已。

如果當小純發現了婆婆“秘密”的那一個瞬間,她是憤怒無比的,那麼當她怒不可遏地質問婆婆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婆婆的答案和丈夫事不關己的態度,才是讓她真正心死的理由。

“我就是不喜歡你。”

這一年的婚姻,在如今的她看來,滑稽無比,她那些單方面的理解和忍讓,卻只換來了一句“不喜歡”,沒有半分情誼。

面對自私的丈夫,偏心的婆婆,小純覺得累了。小純決定了,她要提出離婚,

我們只是這樣的,對待親近的人和疏遠的人態度都會有所不同,而在婆媳關係裡,婆婆對於兒媳的態度也可能關乎到婚姻的穩定,有些婆婆總是會把兒媳當成外人,無論兒媳有多麼好,總是不會將心比心。時間久了傷了兒媳的心,也是必然。

不僅僅是婆媳關係,所有社交關係其實都是一樣的。也許是根據對方對你是否有正向的價值,也許只是根據個人的好惡,來決定對待你的態度。也許呢,什麼理由都不需要,只是因為不合眼緣?就是看不慣對方。不管理由是什麼,我們對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對待方式,總是很常見的。

對待對我們有用的人和無用的人時,或許我們還能為了面子上不會太難看,不會做的太過分,這是社交場上的高情商行為,即便心裡如何想的,面子上總得做過關。

然而,當我們在生活中,面對一些我們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時,態度可以算得上是天差地別。我們喜歡一個人,愛一個人,願意把最好的都給對方,毫無保留。可是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人,甚至連一個白眼都懶得給。

可是喜歡與不喜歡,只是你的一種感覺,甚至有時候跟對方的人品等等都沒有任何的關係,這種毫無道理的評斷標準,無疑是不對的,但我們有資格批判它嗎?還真的沒有。

因為我們的世界中,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連我們自己都在不假思索地去做的事情,我們當然沒有資格去評說,去批判,或者是厭惡。

但是,常見的,大家都習以為常的,未必就是應該存在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明白。如果你在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會覺得不恥,會覺得厭惡,那麼首先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反思自己,而不是去抨擊這種行為。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憑藉自己的意識去區別對待不同的人?我們有什麼資格把不同的人分為三六九等呢?用平和的態度去對待所有人,和睦的相處不好嗎?

我們不會希望自己在社交中,因為沒有理由的偏見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不是嗎?那麼為什麼自己就做不到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惜的是,很多人只能想到自己,卻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可能事情落到了自己的頭上,他們才會有切身之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