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為何將親妹入葬“皇后陵”?專家研究壁畫後感嘆:一言難盡

自夏朝起,我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實行的是以皇帝為中心的“家天下”制度。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這與西方國家崇尚的三權分立制度大為不同,正因如此,該制度對千百來皇權的鞏固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造就了君尊臣卑的常態,才會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儘管皇帝擁有著絕對權力,但一位明君若要將國家治理的繁榮昌盛,自己的功績能流芳百世,就必須注重和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古代治國都崇尚“仁政”,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自己的座右銘。

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有時也會肆意妄為,甚至做出一些蔑視司法,濫殺臣子為鞏固政權的事來,而作為臣民這種時候也只能默默忍受,不置可否。唐高宗李治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

昭陵乃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合葬地,周圍一些規格較小的陵墓安葬著他們的子女。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子女墓中,竟然還有另外一座皇后墓。可據史料記載,唐太宗自始至終隻立過一個皇后,那就是結髮妻子文德皇后長孫氏。那麼,這另外一個皇后墓又從何而來,而墓主人又是何人呢?

經考察證實,這另一皇后墓的主人乃是唐太宗的小女兒,唐高宗同父同母的親妹妹新城公主。可一個公主為何死後卻葬入了皇后陵,另外墓中還有一個詭異的現象,就是墓室壁畫上所有侍女的頭都被刮掉了。唐高宗為何要把親妹入葬“皇后陵”?專家研究壁畫後感嘆:一言難盡。這些謎團隨著研究的深入,一樁皇家醜聞也漸漸浮出了水面。

新城公主出生於貞觀八年,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兒,在世時深受太宗的寵愛,太宗去世之後,大哥李治也對她關懷備至。然而這個享有萬般寵愛的公主,三十歲時便香消玉殞。在世時,歷經三段婚姻生活,卻沒有一段讓她過得幸福。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將新城公主許配給當朝權臣魏徵之子魏叔玉。不久後魏徵去世,同年四月,大臣侯君集因謀反罪被處死。魏徵在世時,舉薦此人與唐太宗,於是,太宗便懷疑魏侯二人有結黨之嫌,大發雷霆,遂下敕取消了這樁婚事。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又給公主物色了一位新駙馬,長孫操之子長孫詮。長孫家族自唐初之時就得皇帝器重。婚後,新城公主與駙馬情投意合,生活美滿,然而好景不長,幾年之後,朝堂權力紛爭,長孫家族被高宗扳倒,長孫詮也受到牽連,被高宗下令流放,後又被高宗派人暗殺,死於流放途中。

心愛的丈夫逝世,新城公主悲痛萬分。高宗心懷愧疚,為了讓妹妹早日走出悲傷,就又為她重新安排了一樁婚事,將她許給了彭城郡公韋慶嗣的第八子韋正矩。可惜公主對先前亡夫的感情太過深厚,雖另嫁他人,但心中始終惦念著亡夫,導致與繼任駙馬的婚姻生活不如前一段那樣感情和睦。

公元649年,新城公主重病,高宗知曉後,還修建寺廟來為妹妹祈福,豈料事與願違,同年三月,新城公主便病逝於長安,年僅三十歲。心愛的妹妹無故離世,唐高宗猶如遭受晴天霹靂,他認為總得有個人來為妹妹的死負責,便將駙馬韋正矩興師問罪,而韋正矩一時竟難以辯駁。

盛怒之下,唐高宗判定公主仙逝,駙馬難辭其咎,傳令將其處死,家人也全部流放。而後,唐高宗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並處死了新城公主生前的全部侍女來為其殉葬。這是唐朝唯一一位享有皇后葬禮規格的公主,這在唐朝僅此一例, 由此,高宗對妹妹的疼愛之心也昭然若揭,不僅為妹妹修建了豪華的陵墓,還命人刮掉墓室壁畫上所有婢女的頭像。

在高宗看來,這些侍女生前沒有盡職盡忠的服侍公主,死後也沒有資格伺候公主。高宗因為接受不了愛妹薨逝,遷怒於駙馬使其成為替罪羊,世人雖心有疑惑,嘴上卻不敢言語,後來大家對娶公主這件事都忌憚頗深。

至此,新城公主古墓的謎團終被揭開。一方面來說,她出生於皇權貴族之家,父親盛寵,兄長疼愛,生前身後,可謂盡享榮耀與尊貴,這是她的幸運。另一方面,在父權社會之下,其婚姻大事皆由父兄掌控,丈夫性命也全憑父兄一言定奪,她雖貴為公主,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是哀也。而素來被世人認為寬厚仁慈的唐高宗,卻也有這樣殺伐決絕,武斷狠辣的一面,果真人有千面,面面崢嶸。

參考資料:

《孟子·公孫丑下》

相關文章